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由于缺乏主体性、缺乏反思的精神,并盲目的用西方的理论套用中国的现状,使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整体上“不知所云”。批评的“失语”使其成为商业利益追逐的场所,其与资本的合谋促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彻底“商业化”,并加速了资本对社会的全面“异化”。
如同评价今天艺术家的标准一样,今天对批评家的评定同样是以金钱——价格来排行的,而批评的价格是以批评家为艺术家写文章每个字多少钱为指标的。批评,作为谋生的手段,这本身无可指责,每一个活着人首先需要生存,但这无法为批评的整体“失语”进行辩护。
“五四”时期,鲁迅在社会上有着相对较高的收入,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思想的尖锐性及批判性,鲁迅终生保持其文化的立场及独立的文化人格,成为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今天的批评家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却放弃了批评的意识,自愿成为资本满足其贪婪欲望的工具,成为资本实现对社会“异化”的工具与合谋者。
今天还有人相信批评么?
(注:当然个别的批评家仍然保持了某种责任及反省意识,比如王林《除了既得利益,当代艺术还剩下些什么?》、陈丹青《亚洲文化都是盗版文化》、栗宪庭《我现在正在自我反省》等)
【编辑:山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