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及艺术评论家侯瀚如接受访问 2010-09-08 14:35: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曹鸿晖 点击:
美国记者、专栏作家乔纳森-洛佩兹出版《制造维米尔的人》一书,还原真相,重申质疑:为何公正抛于荒野,而骗子走向高台。在这一荒诞的历史剧里,藏家失语,大师受辱,艺术蒙羞。无数个体懵懂地成了帮凶。

多方合作的骗局

 

  米格伦最著名的伪作《耶稣和他的门徒》

 

帮助米格伦的赝品流入市场的,是走了眼的鉴赏家。不可否认在制赝一事上米格伦具有杰出的才能。他用上了年头的颜料在两个世纪前的平庸古画上直接进行加工。为了制造出油彩龟裂的效果,他试验出了两种物质,与颜料进行特定比例混合再经过烘焙,最终让需要几十年才能实现的油彩干化过程浓缩为炉火中的一瞬。

 

可米格伦的高超骗术却并不能成为鉴赏家们开脱的理由。洛佩兹指出,“历史感”的阙如才是根本原因。米格伦的主要制赝对象是17世纪荷兰油画大师维米尔。作为代夫特画派的领军人物,维米尔虽然与伦勃朗、鲁本斯齐名,却遭遇着一部分天才共有的不幸——他潦倒一生,直到19世纪才被艺术界“发现”。20世纪初的荷兰鉴赏家们对这位本民族的艺术大师着迷,却遗憾地对其知之甚少。直至今日,维米尔传世真迹不过三十五幅。艺术界的盲区成了米格伦兴风作浪的舞台。

 

在20世纪初肆虐欧洲的极右思潮中回望17世纪的维米尔,鉴赏家们用自己的臆想扭曲了历史的本原。这却正中素有纳粹情结的米格伦的下怀。在伪作中他对当时的艺术口味进行无耻逢迎,维米尔的庄严宝相则横遭侮辱。担负价值评定重任的鉴赏家集体溃败,而在市场的终端收藏家们那里,米格伦则以另一种方式瞒天过海。出于对颜面的顾及,一些已经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的收藏者保持了缄默。对他们来说,保有一幅真迹是风雅的例证,而接受一幅赝品则是无能的表现。可是在艺术品的世界里,藏家除了出钱购买以外,还应当担负起道德责任。由于部分受害者的失语,米格伦的赝品得以横行于世。

 

无德者的“道德”反击

 

欺骗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德国战败后,米格伦被愤怒的荷兰政府控以“卖国罪”,因为他将艺术大师维米尔的作品贩卖给了臭名昭著的第三帝国宣传部长戈林。

 

最初,米格伦的确惊慌了一阵子。但是他很快便稳住了阵脚,在民族情绪的漩涡中再度展现自己的高超骗术。在狱中他为专家们演示制作赝品的过程,在庭审中他将自己的行为辩解为“戏弄纳粹”。一位法官试图证明他确有通过制赝牟利的动机,他却高调回答:“如果我不卖个高价,他们就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旁听的民众为之疯狂。就在短短的时间内,卖国贼成了民族英雄,罪名转化为盛名。在给本报记者的分析中,洛佩兹表达了对彼时荷兰人民的体谅:“荷兰人对米格伦的态度并非不可理解。在二战中,这个国家遭遇了残酷的羞辱,光复也是在盟国的帮助下完成。米格伦给了未能主宰自身命运的荷兰人内心深处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对于‘欺骗’这种事情,他又是太熟稔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