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力:极端现实 2010-09-10 11:48:10 来源:华夏时报 点击:
8月31日,在几经辗转之后,记者终于寻找到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附近的观复博物馆。实际上,在1996年之后,包括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路之东的古陶文明博物馆、陈丽华的中国紫檀博物馆等博物馆纷纷建立后,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就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并非所有的民营博物馆都如观复博物馆这般幸运,毕竟有马未都这般名气的馆主并不多。

 

石缝之中的挣扎

 

对于观复博物馆的发展,马未都曾说:“就像是岩石夹缝中一盆景,死不了,也长不大。”

 

马未都先生对博物馆的担忧并不是没道理,事实上,较早以前,上海王安坚的钟表博物馆和陈宝财的蝴蝶博物馆已经闭馆,这些失败的案例无不在警示着各家民营博物馆。

 

事实上,就在观复博物馆附近3公里范围内,还有一家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馆。如果不是外面的标识,或许没人会注意到这个角落,透过紧锁着的大门可见,里面已是杂草丛生,数间简易的房屋也很难让人将这里与博物馆联系到一起。“偶尔有一些人会来参观或者参加活动,他们应该都是航空航天方面的兴趣爱好者,但是这种时候并不多见,所以大门经常是关着的。”在附近居住的一位居民向记者透露。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北京,在西安、成都、昆明等一些省会城市同样存在。

 

有馆无客,对博物馆来说,这无疑是最无奈的。“造成众多博物馆达不到理想的参观人次,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门票收费就是一个门槛;第二,大众的文化素养程度,文化素养越高,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就越高,这就是为何一般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发展会优于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原因;第三,本馆藏品陈旧不更新,无论民营还是国有博物馆,目前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北京专业收藏家、鉴定家李虎先生解释道。

 

“全国2000多家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是唯一没有政府拨款、没有企业支持也能够收支持平的博物馆。”马未都的这句话透露了当前博物馆,尤其是民营博物馆的生存现状。

 

目前,除了对民办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免税外,“民营博物馆的发展还是比较孤立的,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政策方面的支持。”长期研究国内博物馆发展的资深专家秦耀宾对《华夏时报》说。这就使得民办博物馆不得不另外成立公司,或者依托某公司而生存,并且依靠开发销售相关纪念品,以此养馆。可公司又要纳税,这对于本就在困境中艰难生存的一些民办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不算在藏品上面的投入,光建设博物馆就花了约800万元,我这些年的积蓄基本上都花在这个博物馆上了。除此之外,每年需要约60万元的资金才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如果两年后博物馆还是赔钱,就只能关门。”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不仅是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有这样的遭遇,众多民营博物馆都有类似的尴尬。

 

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馆长不久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员工资、水电费,我的博物馆一年就需要300万元到500万元的运营费用,门票每张35元,占不到收入的10%,其他费用都是靠借钱、出售文物复制品或出租房屋来筹集。”

 

“从目前来看我觉得民营博物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自身的经营水平和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经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资金、政策和人才。而观众的认知度则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文明或者说文化的发展程度。”秦耀宾对记者透露。

 

与欧美国家平均每4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相比,我国40多万人才拥有一个博物馆,从数量上看,似乎国内现有的博物馆数量还达不到民众的需求。而实际上,诸如上面提到的大部分博物馆都存在着门庭冷落的现实已经在告知我们,博物馆可以发展,但是要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速度相协调。就当前来说,即使是北京、上海这类大都市,到各类博物馆参观的人次都不够理想,更何况是其他城市。“培养公众对博物馆的热爱,让更多的人有意愿走进各类场馆或许是未来博物馆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曾就职于某省级博物馆的高层领导对记者说。

 

 

就如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所言:“我的博物馆,无论是藏品、切入点的选择,还是博物馆的主题、文化性的丰富方面,都是一个优秀的博物馆。但在经营上,我不得不承认,出现了一些弊端,一个是交通的闭塞;另外就是宣传力度的不足;再者,在博物馆的开发上,也做得不够完善。”事实就是如此,想让更多的人有意愿走进博物馆,不仅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需要博物馆经营者们学会宣传、懂得营销。毕竟今天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那个年代了。

 

“虽然展品都很不错,可是50元的门票,这比故宫淡季40元的门票还要贵。”在馆中休息区休息时一位参观者这样对记者说。“人类文明的艺术遗产应是公开的,大众的。”这适用于国有博物馆,同样,也适用于民营博物馆。从某种程度上说,观复博物馆50元的高价门票,确实阻碍了他们踏入观复博物馆大门的脚步。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