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
张大千的画作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對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 、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大千先生在敦煌洞窟寺庙艺术的研究和记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长达两年多的时期内,张大千近距离临摹了各朝代壁画。
此季拍场上的另一亮点为张大千的设色纸本《飞仙》(估价:港元3,000,000–4,000,000/美元387,100–516,100)。《飞仙》作于辛巳年(1941年)冬,以张大千在敦煌临摹的276幅壁画为原型。从1941年5月至1943年末,他一直在那里工作,而此段经历对他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代表了艺术家运用明亮朱砂及表现传统中国画家精湛技巧的这一特殊时期。
《飞仙》是融合了庄严肃穆和夺人光彩的艺术作品,超越了令人崇拜的宗教绘画。张大千对美学的理解如他自己所说:“绘画最重要的是表现美”――这也体现在他对佛肖像准确的描绘上。他最终的目标是表达情感,并在人物绘画中呈现出“非凡的构图”。
张大千注意到敦煌的壁画由厚重或多层的矿物颜料完成,能够保存几个世纪。张大千也由此采纳运用生动明亮的颜色,在保持佛像人物安详端庄的同时,令他们更加光彩夺目。《飞仙》图中的仙女面部丰满,眉目清秀,身材匀称丰腴,线条圆浑流转,画面散发着浓丽与清雅并俱的艺术风格;流畅有力的人物轮廓令面部更显从容,珠宝点缀的头饰亦是锦上添花。此外,飘逸的饰带亦带来了生气和动感,雍容华贵的衣饰,衬托出在云中飞行的婀娜身姿。作品题词显示该作原型是敦煌第12窟壁画,实为画家以敦煌造像为题材的一幅精品。
张大千一向重视“以古为新”,借古开今的理念,往往融合两家或更多古名家的风格来源。今季的秋拍拍场上还将呈献张大千于一九四九年作的《仿王蒙青卞隐居图》(估价:港元3,000,000–4,000,000/美元387,100–516,100),属于他仿古写生后期、抗战后成都时期(1944–1949)的作品。
大千先生從1927年初游黄山以来,不断游历名山胜境,撷取自然灵气来描写所见的实景。在敦煌的两、三年时间,他用临摹功夫来认识、熟悉以至掌握古人之绘画语言, 达成心手相合的训练。张大千曾说:“画山水一定要实际,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霭,飞瀑奔流,宇宙大观,千变万化,不是亲眼看过是上不了笔尖的。”在临摹王蒙的同时,大千没有一笔笔地去模仿,在构图的章法安排,笔墨的疏密浓淡,光影之明暗对比,布局之走向,设色之浓艳亮丽等,无不细心致力,绝不是依样照抄,反而再创造了另一种的王蒙风韵。大千以清劲的笔触将群峰飞瀑,秋树遥山悠然疏朗地跃然纸上,渐成清远之境,不仅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山水,同时还刻画了大千心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