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门站装置艺术品《历史瞬间》/王巍摄
广告让位公共艺术
艺术品进地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莫斯科地铁就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称。上世纪70年代,袁运甫创作的建国门站壁画《天文纵横》已经成为经典。4号线也在重点站设置了装饰性艺术壁画,如国家图书馆站的《书的海洋》,圆明园站的西洋楼残柱浮雕,西单站的《老字号》等,如今都成了游客们的留影墙。但到目前为止,北京鲜有艺术品形成规模的地铁线路。在这个人流量达百万的空间里,人们不得不被巨幅广告所包围。
大兴线贯通运营后,途经的11个站,有9个站设置艺术品。艺术品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艺术品比例比4号线多了一倍,无疑将成为北京地铁中艺术含量最高的线路。
“这是公共艺术走出美术馆、博物馆,深入大众很好的途径。”北京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说,要想让公共艺术走进地铁,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毕竟,地铁是广告宣传的最佳空间,能把有限的空间让给公共文化,并不容易。
怎样延续4号线的特色,把公共艺术引入地铁?幸亏大兴区区委区政府动手早,在地铁开建之初,就开始谋划这件事了。
“过去,都是地铁公司出面邀请壁画协会、雕塑家协会制作。这回,大兴区和地铁公司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由政府牵头,邀请全国的大师创作,并在原有资金基础上出资400多万元提高艺术品的品质。”大兴区文委主任王健说,政府还沿用奥运期间的雕塑管理经验,专门设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了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盛杨进行艺术指导,邀请了中国著名文化学者舒乙为文化顾问。
“能在地铁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拿出400多平方米做艺术,让我们这些艺术家非常振奋,都用上了110%的努力。”资深雕塑家耿铁群说,这样的机会,令他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