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拍品迭出是操作还是资本避险 2010-12-18 10:36:3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聿立 点击:
秋拍进行时已经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状态,除了天价拍品迭出、人气鼎沸之外,更为惹眼的是拍卖公司那几近财大气粗的业绩在不断地攀升,这种攀升是否也是一种攀比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竞争的结果,更是竞争的需要。

前言:乾隆浇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和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分别拍出了2.5266亿港元和1.4066亿港元的天价,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以3.9亿元人民币落槌,王羲之草书《平安帖》以3.08亿元成交……秋拍进行时已经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状态,除了天价拍品迭出、人气鼎沸之外,更为惹眼的是拍卖公司那几近财大气粗的业绩在不断地攀升,这种攀升是否也是一种攀比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竞争的结果,更是竞争的需要。在秋拍大戏接近尾声之际,我们似乎在面对一个火热的现场而逐渐失去了判断能力。于是,更多的人在问:秋拍发生了什么?又正在发生什么?将会发生什么?在2010年秋拍接近尾声之际,本报“博雅”栏目联手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西沐研究员分析、回答这些人们关注的问题,深入解读火爆的秋拍。

 

拍品起高价是“逼上梁山”之举

 

记者:除了各大拍卖行令人震惊的巨大成交额外,天价艺术品迭出也格外引人注目,这种现象是资本的“追逐”还是市场在“钓鱼”?

 

西沐:自今年春拍以来,拍品就屡创天价,而秋拍更是延续了这一趋势。我们认为天价是当下拍卖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的现象,对此应该更为理性地看待。

 

天价是艺术资本及行情大势联合形成的新市场进程。其核心是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这应该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面。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存在市场运作问题,即根据市场的大势,利用信息及经验不对称的壁垒,诱导机构及资本追高,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只要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这应是市场策略层面的事情,我们不能因策略及手段问题来否定市场发展的基本面。

 

记者:天价艺术品迭出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艺术资本在2010年秋拍中似乎更多地走经典路线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否是风险的不可控性让资本更多地在关注有限收益中的“避险”?

 

西沐: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讲,关注经典、挖掘经典的价值本是无可厚非的举动,应大力倡导。但问题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新状况,就是本是投资艺术品、谋求收益最大化的资本,几乎一股脑儿将关注点聚集在标示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上,其结果是使有限的资源在大量资本的追捧下,不断地从艺术品市场狭窄的出品中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天价,让大家大跌眼镜,唏嘘不已。究其原因,即是标示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逐渐被发掘与认识,再加上存世资源有限,受人们的关注及资本的追捧应是理所当然的。也许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基础,才使得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失范现象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新入场的资本为了更好地流动与躲避风险,选择将这一部分处于中国艺术品市场金字塔尖部的艺术品当作相对安全的切入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资金与少量的作品博弈的现象,其结果就是价格的不断“雄起”。由此看来,艺术品资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安全而去不断追捧最为靠谱的艺术品,即在美术史上有定论的艺术家的有限的艺术精品,并且是传承有序的大“开门”之作。也就是说,资本宁愿为这种看上去苛刻的“安全性”去付高价埋单。

 

当然,资本被“逼上梁山”之举的核心是避险:一是避市场混乱之险;二是避艺术家及其作品价值成长之险。但是,资本的这种避险是资本的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无奈——什么时候才能使中国艺术品资本进入市场不再是陷阱丛生,从而使资本一步步做大?届时,繁荣的不仅仅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更多的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复兴与话语权的复归。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