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繁荣背后的隐忧 2011-01-04 11:06:19 来源:华尔街日报 点击:
今年 ,香港的艺术市场见证了一些新的拍卖纪录和一次欣欣向荣的年度艺术博览会,城中大型画廊的数目也日益增多。不过,在这一年当中,香港艺术圈收到的也不都是好消息。

26岁的Casper Chan在自己的画室里

 

今年 ,香港的艺术市场见证了一些新的拍卖纪录和一次欣欣向荣的年度艺术博览会,城中大型画廊的数目也日益增多。不过,在这一年当中,香港艺术圈收到的也不都是好消息。

 

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今年的成交额达到了55.2亿港元(7.099亿美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还多。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今年的香港秋拍不光是总成交额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3.96亿美元,其中的葡萄酒拍卖专场也刷新了以往的纪录。与此同时,继伦敦著名画廊本•布朗(Ben Brown Fine Arts)于去年入驻中环(Central)毕打行(Pedder Building)之后,在现代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纽约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也将于明年年初在同一幢建筑里设立展场。

 

然而,在香港的国际艺术品贸易蒸蒸日上的同时,香港本地的艺术家却担心自己跟不上形势。人们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却还是有很多人认为,香港缺少博物馆之类的公益机构,也缺少非营利的艺术场所、学校和艺术展会,由此就不能为新生代艺术家提供足够的支持。

 

这些人担心,没有强有力的公益部门作为支撑,香港可能会成为一个国际成名艺术品的销售市场,但却无法拥有生机勃勃、独立发展的本地艺术。

 

非营利艺术机构无需面对销售作品的压力,可以大力推介一些值得注意的艺术,艺术家们常常都需要借助这些机构来树立自己的声望。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水准引入了本地的商业性艺术活动,该展会发起人及总监马格纳斯•任孚如(Magnus Renfrew)说,“对艺术家来说,在非商业环境中展示自己的作品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声望不光是来自画廊,也来自大型的艺术机构。”

 

曾代表香港参加2007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的艺术家杜子卿(Hiram To)说,“通常来说,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都是来自各个公益机构,而商业活动只起辅助的作用。香港的情况却与此相反。”

 

各家画廊和拍卖行已经在香港存在了超过20年的时间,与此同时,香港的博物馆和非营利艺术机构却数目稀少,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

 

策展人、评论家、“香港艺术行”(Hong Kong ArtWalk)年度活动的组织者约翰•巴腾(John Batten)说,目前,香港的非营利艺术场所还只有寥寥几处。

 

他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样板,也就是说,一个由政府资助的高水准当代艺术中心。”他同时指出,相关的范例就是伦敦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和纽约的PS1当代艺术中心(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独立摄影策展人及作家Davina Lee说,“只要有这个意愿,香港很快就可以取得一些进展。可惜的是,人们对所有的非营利事业都提不起兴趣。”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