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生命的麦浪》:把麦穗和精子,这两种同样扶摇而上的生命颗粒进行结合,非常具有想象力,让人看完有会心一笑的感觉。
创作核心:内在精神是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当代的
郝友的作品大多讲述男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多角度跳开,传达出美好和希望。 “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运用夸张的、血腥的表达方法去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法。”作为女性艺术家的她,更加注意内在心性的表达,从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角度发掘,转化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作品《生命的麦浪》《女人》《生命树》《禁锢》《蛋》都是她用内心能量转化视觉空间的成果。
记者:作品首次在巴黎卢浮宫展览,感觉如何?
郝友:巴黎市民对艺术的热爱太让我惊讶了。展出当天下着鹅毛大雪,很多观众都冒雪前来,热情高涨。他们很乐意跟艺术家交流,用他们的理解做互动,甚至有一些观众用手摇晃雕塑,很想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中国观众明显不同的是,他们都直接看作品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而中国观众很喜欢读旁边的标识牌。
记者:获奖作品《生命的麦浪》创作源头在哪里?
郝友:2010年,我创作了一系列生命主题的作品。在8月份,我受到邀请给“时尚国际男人节”做主题雕塑,正好也是跟生命有关的。《生命的麦浪》就是在那时创作的,说的是男人和女人、大地母亲和自然的关系。生命是离不开环境的,只有保护环境,种子才能像那片麦田一样,一波一波,此起彼伏,生命才能得以延续。
记者:自小在中国学习绘画,又在意大利进修过,作品结合传统和现代的痕迹应该会更浓一些,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郝友:从内在精神上来说,是属于传统的,但表达形式是当代的。把东方精神放进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很当代、很中国。其实我从来没有刻意去结合传统与现代。我们这代年轻人,当时对西方文化特别崇拜,等到去国外转了一圈回来,反而觉得东方文化是非常有智慧的,禅宗、酒文化、茶文化、《红楼梦》、京剧这些都让我深深着迷,这些都是我之前无法理解的。
记者:你之前主要偏向于油画和服装艺术,为什么后来选择往雕塑的方向发展?选取不锈钢作为创作材料,是受什么触动?
郝友:发展是随着时间来推动的。年龄小的时候,我追求外化的服装、美艳的色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开始探寻内在的东西。平面化的、色彩的东西不能完全表达我对生活的感悟,我需要三维的、立体的,甚至是材料感强烈一些的作品。不锈钢是我现阶段主题的诠释方式,通过女性柔软的融入,把这种坚硬的、工业化的、冷冰冰的材料,变得柔滑有生命力。
记者:有批判思想的、直观的艺术作品好像更容易博人眼球,为什么你却选择了一种更平缓的感受美好的方式?
郝友:艺术家不应该是孤立的,高高在上的。中国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缺乏对话,充满太多牢骚。批判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女性艺术家,我表达的方式会更柔和一些,希望用我的一点点声音,表达美好的愿景。我回国以后,跟多位海内外艺术家成立了PADT公共艺术中心,想通过公共空间艺术,把艺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为普通大众展现没有围墙的艺术,跟大家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