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友——中国当代艺术的牢骚太多 2011-01-21 09:20:52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作者:谢学 点击:
就在更多艺术家用直观批判的手法直面掣肘时,女艺术家郝友友却选择用平和的心态看世界,用作品和观众对话,“中国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缺乏对话,充满太多牢骚。批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品《蛋》

 

  成长经历:从诗歌社长到当代艺术家

 

  郝友出生在江南的艺术世家,外公画国画,舅舅研究美术史,姐姐就职于交响乐团,另外,她还有一个闻名全国的明星表妹——周迅。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她走上艺术道路也是自然而然的。从一个喜欢诗歌的浪漫小姑娘蜕变成当代艺术家,她深受著名的萨尔瓦多·达利和女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的影响。而这些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研究有关生命存在的永恒话题。

 

  记者: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郝友:那时候是不知觉的,后来才发现学校老师确实把我当做榜样,这对我的成长过程算是一种激励吧。那时候我很爱读书,还爱写诗,这可能跟出生在江南小镇有关系,毕竟诗歌和绘画同源。我16岁就发表诗集了,还和几个好朋友成立了“火岛诗社”,我是社长。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有了要做艺术家的想法?

 

  郝友:有一次在旧书摊看到一本小画册,封面是皱着脸皮的老太太,她真实、赤裸裸、坦荡荡地把所思所想和恐惧全部呈现给大家。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享誉世界的路易斯·布尔乔亚。那本画册记者录了她从童年到老年的经历。我看了以后特别受震动,第一次觉得作为职业艺术家可以这样表达,女性也可以做到坦荡、真实、勇敢,她居然到了90多岁还能保持旺盛创作力。

 

  记者:确定以艺术为职业后,家里人反对过吗?

 

  郝友:一开始父母不是很乐意,他们希望我学习英文,将来能做外交官或者去外企。那时候还是上世纪80~90年代,大家还没有上升到精神世界,家人都觉得要学习一技之长。我没有努力说服他们,而是采取温和的对抗。我的个性算是外柔内刚,可以接受很多思想,但也有内心的原则,会温柔地给予出自己的观点。

 

  记者:你曾经在好几个学校里辗转学习,一直没有放弃对艺术的坚持,是什么在支撑你?

 

  郝友:真的很辛苦。十几岁的年纪,别人都在玩,我经常一整天不出门,在家画一个月的大卫雕像,非常枯燥,脖子也很酸。可当你沉浸进去后,就不觉得累了,连爸妈叫我吃饭都听不见。学陶艺时,我一天只吃一个馒头也不饿,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

 

  记者:在你的记者忆里,生命中的第一次挑战是什么?

 

  郝友:是在16岁的时候。那之前我是无忧无虑的少女,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每天对着天上的星星画位置图,琢磨神秘关系。16岁那年,我爷爷去世了,我首次感受到生命的瞬间消亡,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无可避免。这对我以后作品的表达有很大影响。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