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苏梅:传统民间玩具的当代走向 2011-02-16 15:39:12 来源:未知 作者:陈亚凡 点击:
传统民间玩具作为中国民间游艺的物化形态,过去曾是人们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节令礼俗、商业交易乃至宗教信仰等诸多民俗事象发生着关联。除了娱乐的主导功能,民间玩具由此也具备了益智、健身、认知、教化、审美等多种辅助功能。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哈尼卡”代表性传承人苏梅

 

传统民间玩具作为中国民间游艺的物化形态,过去曾是人们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节令礼俗、商业交易乃至宗教信仰等诸多民俗事象发生着关联。除了娱乐的主导功能,民间玩具由此也具备了益智、健身、认知、教化、审美等多种辅助功能。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使民间玩具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天,各种新型玩具占据了主流市场,而手工制作的传统民间玩具在新型玩具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双面夹击下,其生存已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当我们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仍然能看到传统民间玩具所保存的生机。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中是值得让人欣喜的。本期我们通过对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传统民间玩具传承人的访谈,探讨传统民间玩具在现实境遇中的发展状况,深入了解民间玩具的社会功能、传承方式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在当代所发生的转变,也为人们如何看待民间美术在切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顺应时代环境并实现有效的自我发展、凸显当代价值等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采访对象:苏梅(42岁,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哈尼卡”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者:陈亚凡。
  
  记者:苏梅老师,您参加“传统技艺大展”已经有几天了,观众们很喜欢你做的“哈尼卡”。请您先介绍一下“哈尼卡”,好吗?
  
  苏梅(以下简称苏):“哈尼卡”是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纸偶玩具。它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身组合在一起,可以站立。达斡尔小姑娘用“哈尼卡”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做各种游戏。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有“哈尼卡”这种玩具的?
  
  苏:应该很早就有了。达斡尔族没有文字,找不到具体的记载。达斡尔传说中有皮偶神,那应该是“哈尼卡”的前身。过去除了纸做的“哈尼卡”,还有用蛋壳做头、用毛线做头发、用卡纸和布做身子的“哈尼卡”,但不方便保存。纸做的“哈尼卡”平时夹在书里就可以了,保存很方便。
  
  记者:我看到你这里有大小不一、造型不同的“哈尼卡”,他们有固定的角色吗?
  
  苏:一般“哈尼卡”都装扮成家庭里的角色,有“妈妈”、“爸爸”、“男孩”、“女孩”、“爷爷”、“奶奶”,角色不同,样子也就不大一样。像这种“妈妈”的形象,头饰要剪得丰富、漂亮一点;“男孩”头形可以剪成戴着鹿角帽儿的样子;这个梳着冲天辫的、小小的,是“婴儿”,玩儿的时候可以让“妈妈”抱着,嘴里说“我带着孩子来你家玩……”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