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莫夫绘画作品展于2月20日在北京筑中美术馆拉开帷幕 2011-02-26 16:40:31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点击:
回顾新中国的油画发展,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前苏联的著名油画家、教育家马克西莫夫。中国美协前主席靳尚谊先生曾说,马克西莫夫的素描教学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结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改变了中国人认识对象的方法,使我们透过表面的光影认识对象形的本质和体块之间的联系,这是他对中国素描作出

马克西莫夫 《中国打谷场》 1956年

 

马克西莫夫的绘画与创作

 

20世纪40年代中晚期以后,马克西莫夫开始以肖像画创作而活跃在前苏联画坛,同时他严格认真的创作和教学工作也逐步受到同行的认可和尊重。为此,在1949年和1951年,马克西莫夫分别参与了大型油画群像《莫斯科先进人物在克里姆林宫》和《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的集体创作工作。由此开始,马克西莫夫逐步迎来其艺术人生上的活跃期。50年代前半期创作的《拖拉机手萨什卡》(1954)、《集体农庄技师希罗科夫肖像》(1954)等一系列肖像画成为他来中国执教前重要的个人代表作。马克西莫夫在油画创作和油画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使他成为前苏联杰出的绘画家和教育家,并两次获得苏联最高的艺术奖。1957年5月19日至6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和全国美协联合举办了“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教授习作展览”,展品共包括油画、水彩、素描、速写84件。这些作品主要是与教学要求紧密配合,大多数是与学生一起在课堂、在京郊、在外地的写生习作,另外也有少数经过创作加工的名人肖像,如齐白石、郭沫若、吴作人等等。这些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五十年代中苏美术交流的历史见证,更重要的是这批作品对于跟随马克西莫夫学习的中国学员来说,是当时所能见到的由欧洲专业油画家亲自操笔完成的原作。从这个角度说,这批作品是新中国现代美术(油画)教育发展史上的“教科书”并非妄言。

 


【编辑:曹茂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