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纠结的升值 2011-03-08 11:43:37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肖妤倩 点击:
安涅丝艺术指数研究中心提供的前3大拍卖行(即每年现当代艺术类别拍卖总额位于前3的拍卖行)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间,版画市场走过慢热进入快速发展期。

 

不到5年,价格翻了8倍。

 

版画市场的悖论是,社会名气大的而价格却相差悬殊,到现在还被视为“升值空间巨大”,如“艺术三杰”( 吴冠中、黄苗子和王怀庆)中的黄和王,单品均价多年在千元以下。

 

破局是在去年的三杰联展。该场,黄和王的丝网版画作品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吴《水乡行》和《映日》的价格也了到5.5万元和9.5万元,其亲笔签名的丝网版画《交河故城》放出了15万元的定价。

 

而3年前,吴的作品仅为几万。

 

相比较中国,西方对于版画更容易接纳。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20年间,版画平均有不少于65%的增值。在国际市场上,版画的交易量和成交规模大概约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15%~18%;不仅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大师作品,许多经典版画也一直是拍卖市场上的热点。

 

丝网版画的价值

 

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版画高峰期出现在明清。这一时期,不仅是各种流派兴起,宗教版画也达到一定的高峰。

 

中国千年版画史是复制版画史,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1931年,鲁迅倡导新兴木刻,中国版画开始进入自由创作期,并让版画带着与生俱来“虽亟匆忙,顷刻能办”的特点,在战乱中步步为赢。

 

经过文革、改革开放,版画已经从出生时的单一转变为多元,木版、石版、铜版、纸版、泥版、丝网版等形式,木刻版画一统的局面成为历史。

 

不同种类版画的成长是一个温和而漫长的角逐过程。

 

随着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的如火如荼,优胜劣汰之后,丝网版画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1980年,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的广军在其毕业创作中,制作出了中国的第一幅现代丝网版画作品《秋天你好》。虽然作品的技法较为简单并且带有实验性,但其意义并不止于作品的本身,对后来中国现代丝网版画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基石的作用。

 

有人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来形容丝网版画,这不仅是因为它没有传统重负的大山压在肩上,更是因其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吸纳国外的艺术养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