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作品背后的生意经(图) 2011-03-18 11:20:32 来源:北京商报 点击:
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何多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名。正如同他的作品给人以优美、清雅、高贵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何多苓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也正因为低调,何多苓并未频繁出现在大众与市场面前,但他的艺术和本人仍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进入拍卖 导致热点聚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油画才开始进入艺术品拍卖的市场领域,由于何多苓艺术业已建立起来的广泛影响力,所以其作品也随即成为了中国油画早期拍卖活动中的热点聚焦。早在1994年,何多苓“彝族风情”系列作品中的《火把节的黄昏》就出现在拍卖市场中,这件作品曾参展1994年何多苓中国美术馆个展,故而吸引了收藏家的广泛兴趣,当时以10.12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个价格既是何多苓作品拍卖的起点价格,同时也成为了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拍卖市场的标签价格,最终也为当代中青年艺术家抢占拍卖市场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随后的90年代,何多苓共有8件作品在拍卖市场中陆续亮相,5件成交,成交率达到了63%,这在当时的拍卖活动中位列前茅。在价格方面,1995年、1996年何多苓彝族系列作品《少女与马》和《打黄伞的女人》,先后在中国嘉德“油画雕塑专场”中成功拍卖,均以13.2万元的价格成交,继续维持了拍卖价格的高位运行。

 

行情的高位展开

 

2001年到2004年是何多苓作品行情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何多苓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数量明显增多,而价格也有了明显的走高趋势。在这4年里,何多苓共有24件作品上拍,成交16件,成交率为66.67%,成交额达到了320.28万元,作品的均价也达到了20.01万元,相比90年代的拍卖价格呈现出一倍以上的增长幅度。其中,2001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上拍的《今夕何年》(1992年创作),是何多苓90年代创作中的名作,也是当场拍卖图录封面,引起市场的激烈竞拍,最终以41.8万元的高价成交,创出了何多苓作品在拍卖市场的当时最高价;而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专场中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又以55万元高价成交。何多苓作品拍卖纪录在两年之内连续被刷新的事实,充分表明了购买力对于何多苓作品的强烈热衷。

 

此外,何多苓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彝族风情”系列作品在当时的拍卖市场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好评,拍卖价格呈现持续的增长,如中国嘉德2001年春拍专场中的《坐在山旁的女人》,以30.8万元成交;中国嘉德2002年春拍专场的《向树走去》,以27.5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在整个90年代,这类作品的拍卖价格仍普遍处于15万元的平均价格线,其价格增长已近两倍。

 

 


【编辑:颜媛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