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黑幕到底有多黑 2011-03-23 16:43:52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孙继斌 点击:
卖家多,买家少,特别是大的买家更少。没有托儿,拍卖气氛怎么上来?拍卖价格怎么上来?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乱象和其中的一些潜规则包括:出借资质、挂靠拍卖、虚假鉴定、虚报高价、欺骗收费、雇用拍托,等等。

 

虚抬成交价格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虚抬价格是很多拍卖公司和买卖双方暗箱操作的常见手法。为什么要这么做,刘涛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提升公司的知名度。一些新的拍卖公司在首拍中往往如此运作。他说,为了制造效应,有的还搞电视或网络直播。

 

其二,是为了提升拍品的价格,以便在艺术品再次流通时,出现高额的“指导价”借机吸引大买家。这是常用伎俩。

 

2005年年初,刚刚成立的北京红×阳拍卖公司的第一场拍卖会,就刷新了拍卖纪录。宋徽宗的《桃竹黄莺卷》拍得6116万元人民币。此前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拍卖纪录则是2530万元。不久有媒体发文称,竞拍得主只向拍卖公司汇出了1500万元。

 

据记者了解,虚增成交价这种做法,有的是拍卖公司直接策划的,有的则是买卖双方暗箱操作。为了达成交易,拍卖公司会迁就买卖双方的要求,睁一眼闭一眼。而这么做的目的,是庄家为了在一段时间内炒作当下某位画家的作品或手中的其他拍品。

 

具体的运作路线是:买家、卖家、拍卖行会事先约定一个真实的成交价,拍卖会上,买家或卖家会联系一些“托儿”,虚抬该艺术品价格。在叫价达到策划好的价位时,拍卖师就会落槌。但这个价钱是给别人看的,真正结算时还是按照事先策划的价钱结算。

 

刘涛说,拍卖公司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能吸引到更好的艺术品和更大的买家,以在目前的拍卖格局下分得一杯羹。

 

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公司艺术品投资的操盘手或者竞拍手所为。他们在竞买某项藏品之时,可以和拍卖公司或卖主达成默契,将拍品的价格人为地抬高,然后从拍卖公司或者卖主处吃回扣。拍卖公司为收取佣金,卖主为确保成交和提高成交价,会接受这种行为。

 

成交价被这部分人人为地抬高,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将受到损失。

 

据记者调查了解,艺术品拍卖的黑幕还包括知假拍假、洗钱、行贿受贿、骗取银行高额贷款、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

 

 


【编辑:颜媛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