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011-03-29 17:39:03 来源:ARTINFO 点击: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锋自接过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划工作起便异常忙碌,他提出的“弥漫”主题引发了众多好奇与推测,在传统文化参照下以气味为主线的构思颇具新意。官方新闻发布会将于五月举行。近日,我们简单采访了彭锋。

记者:您为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定的主题为“弥漫”、并以气味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与双年展总主题Illuminations的结合是怎样考虑的?怎样具体理解“弥漫”这个主题?

 

彭锋: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光照、照亮,引申为启迪。最初我接到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的邀请函上,该词被译为启迪。我后来访问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官方网站,发现比奇用大小写的形式,将该词区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写的ILLUMI,就是光照的意思。第二部分是小写的nations,意思是诸国家或者众国家。两个部分加在一起,说明比奇希望艺术家们来思考一种国家关系。我在策展方案中做了这样的理解。根据我跟欧洲知识分子的交往经验,我发现他们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渴望沟通、交往,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希望全球化的;但是,另一方面又担心全球化会造成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因此特别强调文化身份的重要性。ILLUMI作为光照、照亮、启迪、启蒙,是取消多样性的,无论在基督教那里还是在现代性那里,都是在标榜一种普世价值。它接近中文“普照”一词的字面意思。但是,nations却明显在表明多样性,因为这里用的是复数。从哲学上来讲,这里的矛盾也就是一与多的矛盾。比奇的主题体现了欧洲知识分子在全球化时代中的矛盾的心理。这是我的猜测。后来拿到比奇给艺术家提的五个问题,印证了我的猜测。

 

“弥漫”的英文表达是pervasion。我比较喜欢这个词,它表达的意思一方面比较柔和,一方面蕴含力量。我曾经想过用penetration这个词,虽然也能表达弥漫和渗透的意思,而且在音节上与illumination更合拍,但是它显得过于强硬,不太适合我要表达的意思。我在这两个词之间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牺牲形式(音节)上的美感,保留内容上的准确性。如果当初我决定用penetration这个词语,翻译成中文就不是“弥漫”,而是“渗透”或者“穿透”或者“透”。凡是涉及国际性的课题,我都是先用英文思考,然后找相应的中文表达,因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读懂你的想法,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之所以用“弥漫”这个主题,原因在于它既能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又能表达我对总主题的思考。我在策展方案中这样写道:“基于光照的启迪,是基督教文化的基本观念。中国文化更侧重味或者气味。中国哲学主张宇宙万物是气的聚散,而不是上帝的创造。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呈弥漫、迂回、渗透的状态,与光的直线照射不同。对于直线照射的光来说,最重要的是‘源’,上帝就是‘源’的象征;对于弥漫渗透的气味来说,最重要的是‘流’,自然就是‘流’的过程。一些比较美学家已经注意到,西方美学重视光,中国美学重视味。西方的光的照射和启迪,就是中国的味的渗透和弥漫。”我用味的弥漫来对应光的启迪。我现在还对我这个应答感到满意。我自以为弥漫比启迪能够更好地说明今天错综复杂的国家间关系,当然也能够更好地说明中国文化的特征。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应答。我自己认为这个回答还算智慧。我跟国际学者和艺术家交往较多,我感觉到我们的优势可能就在智慧或者聪明上。我这里说的智慧或者聪明是中性的,指的是想问题时层面比较多。这是受中国语言影响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优点可能是灵活变通,缺点可能是不够精确,不够恒久,不够系统化。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