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都适应不了官场规则 2011-03-29 17:39:03 来源:ARTINFO 点击: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锋自接过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划工作起便异常忙碌,他提出的“弥漫”主题引发了众多好奇与推测,在传统文化参照下以气味为主线的构思颇具新意。官方新闻发布会将于五月举行。近日,我们简单采访了彭锋。

记者:中国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已被反复使用,西方也以很熟悉,您这次会从怎样的角度来考虑传统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形式?

 

彭锋:首先我不认为我像你心目中的那些当代艺术一样,在使用中国文化符号。当然,这次展览着重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它跟简单挪用中国文化符号不同。当我们在说文化符号的时候,尤其是在说传统文化符号的时候,通常会认为这些东西是过去盛行、现在衰落或者需要保护的东西。但是,我们这次展览要展示的东西,却不是这些缺乏生命的符号,而是迄今仍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是当代中国人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据我所知,这些东西很少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被使用,因为它们离实际生活太近,太像生活而不像艺术。当代艺术创作喜欢用某些离今天生活较远的符号,这样更容易同真实的生活拉开距离,更容易体现“艺术性”。这符合当代艺术的“相异性”原则,艺术总得跟生活不同。如果一个西方人从来没有来过中国,对实际的中国不太了解,仅仅通过当代艺术中挪用的中国文化符号来了解中国,那么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往往是非常异样的,至少是好多年之前的中国。对于那些来过中国,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比较熟悉的西方人,他们应该很容易看出我们这次展览与那些挪用中国符号的作品之间的巨大差别。我们的作品展示的是活的中国,是今天的中国人依然保持的生活方式,里面包含中国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品味。当然,这些东西是传统的,但又是当代的,是在今天依然活着的传统。即使不通过当代艺术作品,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们,只要来过中国,只要熟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都能够理解我们的作品。

 

记者:气味作为展示手段之一,打破了展览的视觉常规,对于如何在空间中展示“气味”,您是否已有打算?

 

彭锋:除了我的打算之外,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的办法。这次展览的确打破了常规,其中有一个外在原因是中国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规的展馆。大家都知道,中国馆可以利用的是一块草坪和一个装满油罐的油库。这样的展馆条件,估计不会有多少人能够想象得出来。我这里无法对作品进行具体的描绘,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所有的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气味,而且有极好的视觉效果和声响效果。当代艺术在视觉领域中的探索已经走得很远了,里面很难有新的创新的空间。近来通过多媒体将声音也包括进来了,扩大了当代艺术的领域。但像我们这次将嗅觉、味觉和触觉也包括进来的实验,估计还不太多。我想试试,像嗅觉、味觉和触觉这样的通常被认为是低级感官的领域,是否也可以进入当代领域。我期待所有参观中国馆的观众,首先要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那里的艺术,其次才是用脑子去思考它们。

 

记者:您最初如何决定邀请哪些艺术家的?又是如何向艺术家们传达您的策划意图的?

 

彭锋:我是根据艺术家的相关经验来邀请艺术家的,我先跟艺术家讲述我的概念,我所要求的效果,然后由艺术家提交方案,最后根据艺术家的方案确定参展艺术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