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艺精品别成仓库垃圾 2011-04-06 13:58:4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廖文 点击: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内在需求的凸现,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与快速发展并存的还有我们在文化体制与观念上的种种障碍与困惑。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内在需求的凸现,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与快速发展并存的还有我们在文化体制与观念上的种种障碍与困惑。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更新观念、凝聚共识、理顺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课题。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刊登系列文章,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思考与讨论。

 

——编者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发努力,创作生产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也不可否认,在文艺创作和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以评奖为目的,为“精品”而“精品”的不良倾向。某些屡获大奖的作品,虽圈内评价甚高,广大群众却不买账,甚至无人问津的怪现象频频出现。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精品的生命在哪里,精品到底为谁而生?

 

(一)精品的生命在哪里?我们应该鲜明地回答,精品的生命在人民和生活中。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并获得历史检验的作品才是精品。它得以存在和传承的根本标准是:人民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艺术因为人民的需要而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依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理想而创造。古往今来一切艺术经典和传世之作,都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承认和喜爱,才最终获得自己的历史地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道理,也是文艺发展的根本规律。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党鲜明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主张。这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文艺工作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从文艺发展规律出发,保证文艺自身生存和良性发展的根本方法。精品的生命在于人民的承认和选择,离开了这个基本点,没有精品可言。

 

精品如何被承认和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选择和消费文化产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各类信息渠道、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实现文化消费、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方便畅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文化消费的权利掌握在人民群众自己的手中。任何文艺形式,无论是交响乐还是演唱会,芭蕾舞还是二人转,大多数情况下,人民群众通过市场来选择和消费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向市场就是面向群众。优秀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市场转化为文化消费品,为人民群众所选择、所认同,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满意和欢迎的精品。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财政投入创作生产文艺作品,这种自上而下的创作生产方式亟须改变。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是必要的,但目的是用这种方式引导文艺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用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去开拓和占有市场。偏离了这个目的,忽视人民群众需求的为政绩、为个人的文艺,就不能称之为人民的文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