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状告郭庆祥是“文艺批评”还是“名誉侵权” 2011-04-29 16:36:59 来源:中国艺术报 点击:
去年5月,收藏家郭庆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不点名批评了书画界不良现象“流水线作画”,著名画家范曾认为该文贬损其名誉,遂将郭庆祥及刊登文章的文汇报社告上法庭,并要求500多万元的精神损失赔偿。

范曾近照

 

去年5月,收藏家郭庆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不点名批评了书画界不良现象“流水线作画”,著名画家范曾认为该文贬损其名誉,遂将郭庆祥及刊登文章的文汇报社告上法庭,并要求500多万元的精神损失赔偿。4月22日上午,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对这起由“文艺批评”引发的名誉侵权案进行了一审审理。

 

案情回放

 

2010年5月26日《文汇报》鉴藏专刊“争鸣”栏目刊登了郭庆祥的《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文中对一位经常在公众媒体上谈论国学的画家的作品进行了批评:“这位名家其实才能平平,他的中国画人物画,不过是‘连环画的放大’。他画来画去的老子、屈原、谢灵运、苏东坡、钟馗、李时珍等几个古人,都有如复印式的东西。人物造型大同小异。他的人物画虽然是写实的,但其中不少连人体比例、结构都有毛病……他将十来张宣纸挂在墙上,以流水操作的方法作画。每张纸上先画人头,再添衣服,最后草草收拾一番写款,由他的学生盖章。这哪是画画?分明是在画人民币嘛。”

 

同年6月24日,“争鸣”栏目又刊登了文艺批评家谢春彦的《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一文,文中表述道:“还是以卖得火,吹得火,势得牛的范三官人为例,那种仗势霸气,硬而实软,华而不实,稀缺内养,呆板颟顸的笔致,貌似清雅的俗绿恶青,掺了些墨抑或石绿的冷赭肤色,手与足的结构亦并不合理协调的搭配,哪里还有什么好灵魂在耶!”

 

上述两篇文章都未点名批评,但范曾认为郭谢二位的文章使用了侮辱、诋毁、刻薄的语言,直接攻击他的人品、艺术才能、创作意图,而上海《文汇报》的广泛传播又导致社会对其评价降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给其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因此要求法院判令郭庆祥和谢春彦分别赔偿500万元和20万元的精神损失费,并要求《文汇报》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庭审直击

 

一、是“文艺批评”还是“名誉侵权”

 

在当天的庭审现场,原告范曾和被告郭庆祥等均未出庭。在持续近4个小时的庭审过程中,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郭庆祥的文章有无损害范曾名誉、并给范曾带来精神伤害,以及范曾的画是不是流水作业等问题上。

 

范曾的代理律师在法庭上称,郭庆祥、谢春彦文章中的“装腔作势”“自我吹嘘”“华而不实”“稀缺内养”等语言并非评画,而是针对人,这样的言论攻击给身为公众人物的范曾带来负面的社会评价。

 

对此,郭庆祥、谢春彦的代理律师表示,名誉侵权主要包括对当事人的诽谤、侮辱行为,但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并不构成名誉侵权。郭庆祥等人的文章没有超出艺术批评的范畴,探讨的是如何避免艺术衰败、如何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等问题,而非贬低某个画家的人格和道德品质。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等,本身就应当允许批评家和普通民众进行评价。而且,郭庆祥等人的文章从头到尾也没有明确指名道姓,只是针对当下存在的“流水线作画”作了客观点评。

 

  《文汇报》的诉讼代理人则指出,正常的文艺批评不能被视为侵犯名誉权,学术言论自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艺术作品的批评,由于个人观念理念、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标准上存在的差异,发生争论是正常的现象。正是通过这种百家争鸣的方式,才有利于读者开拓眼界,了解各家观点。

 

【相关资讯】

范曾告郭庆祥多此一怒

范曾状告郭庆祥案22日庭审 未当庭宣判

画家范曾索赔500万案开庭 被告三方均否认侵权

案前专访郭庆祥:流水线生产违背艺术道德底线

艺术圈再现文化官司 郭庆祥亮相答辩状

范曾状告郭庆祥案给我们的思考

2011胡润艺术榜 范曾领登榜首

郭庆祥:不是“胆大”就可以称“大

 


【编辑:陈春晓】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