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011-05-04 09:36:19 来源:《世界艺术》 作者:徐家玲 点击:
再来批评已经是意识形态化、体制化的中国馆已显得没有必要,更不必再在此上寄托更多希望,它也不配拥有更多的批评。意识形态化、体制化的中国馆也绝不是“国家形象”,如果非要说它有某种形象,那也只能是“官方形象”。

随着官方对文化系统日益控制的加剧,中国馆在当下已不可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的世界窗口,因为它对策展人和艺术家的选择都已带有强大的政治话语,也不要寄望即使没有官方的强力主导,中国馆就可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扇公义的对外之窗,因为无论中国馆由谁来策展,艺术家和作品都是被选择过的,整个中国的艺术生态都是在“被代表”,如果要取消这种“被代表”的假性权威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不要把中国馆看得太重要,中国馆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既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说明什么。

 

批评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馆的不重视,同样显得无理。威尼斯双年展并不独是中国馆的一个展,中国馆在整个威尼斯双年展中也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所以指望威尼斯双年展来输出“国家形象”无疑是一种高抬之举,更有天真之嫌。威尼斯的规则就是如此,去参与就要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我们不能要求威尼斯双年展都围绕中国馆为核心,突出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地位,反倒我们更应该思考和批评的不应是中国馆,而是更大的范围去思考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如何才算真正强大。

 

国家的形象树立显然不是一个场馆,一部宣传片就能做到的。对一个国家的尊重,首先是这个国家自己对自身文化的尊重。我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早已折腾殆尽,树立新的文化传统只能依托当代人的努力,如果只是把文化符号作为文化象征,而忽视对当代人的真正重视,强大的文化形象断无树立可能。当代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音乐家本是这个国家最鲜活的文化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这个国家当前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只是,目前根本的问题仍然是被集团利益捆绑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与自由价值对立、与普世价值对立,于是,诸多优秀的文化人便依然无法摆脱被逐和排挤的命运。

 

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应由这个国家优秀的文化人担当,而当前,公信力的瓦解亦促使官方自信崩溃,于是国家的形象只能靠包装、制作来完成。建构一个国家形象,绝非依托的是官方宣传片和文化主导行为,而是官方应该把这个国家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资助到世界各地去自由交流,为他们尽可能的提供服务和便利,而非完成行政使命,然后这个政府可以很骄傲的说,你要了解我们的文化不必到我们的国家,他们就是我们的文化。

 

在这个层面,再来批评已经是意识形态化、体制化的中国馆已显得没有必要,更不必再在此上寄托更多希望,它也不配拥有更多的批评。意识形态化、体制化的中国馆也绝不是“国家形象”,如果非要说它有某种形象,那也只能是“官方形象”。再如若真有个什么“国家形象”,那也不应该是政府去做的事情,而是每一个文化人,在基于共有的普世价值层面上,他那份个性的尊严受到国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然后,他可以背靠祖国自信的说“我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我就是这个国家的传统”。否则威尼斯也好,纽约时报广场也罢,真正与这个国家无关,不过只是一次又一次官方的虚荣秀场。

 

 

 


【编辑:唐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