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昕东
现在中国画廊的境遇是刚刚学会走路就要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竞赛就在眼前,参加或不参加,是个很残酷的问题。
其实画廊分两种:一级市场的画廊是跟艺术家关系很紧密,有一个与艺术家共同成长、需要承担风险的过程。二级市场纯粹是投资交易的画廊,这些画廊不做展览,完全是中介,无论用什么途径买到作品以后,就像开古董店一样在店里销售。这些画廊不与艺术家发生关系,只与作品发生纯粹的买卖关系,考虑的是代理成本。而我们现在的画廊并没有在性质上做如此的细分,也没有在画廊所代理的作品种类和艺术形式上细分。现在的画廊都是杂交并且多种当下绑在一块,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对画廊的认知问题。
在中国做画廊很困难,是因为画廊属于个人企业,这个行业很特别很边缘,不仅没有国家政策的保护,而且人们没有把文化意识放在一个合理的层面,而直接把画廊放在了自由经济的平台上。中国崛起后,老百姓越来越有钱,但是艺术品在中国仍然属于新世界的财富,在西方却是属于殖民时期就开始的老世界的财富——贵族或者家族的传统收藏。
所以笔者对本土画廊的发展,担忧大于乐观。中国画廊发展的十几年中——从2002年大批画廊的建立,到2005年的红火,再到金融海啸后大批画廊的倒下——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来自收藏阶层。中国的买家情况比较极端,没有家族收藏的习惯,受当下金融环境的影响较大。画廊最理想的收藏者是中产阶层,除了稳定的高收入以外,要有房产或者其他的富余资金,且对各种文化产业有兴趣的人。
说“不温不火”还是乐观,中国现在的画廊业应该说是不死不活。它成长在夹缝中。其实收藏家如果能跟画廊一起成长,收益会更大,但是他们现在认识不到这点,真正的收藏家没有几个,还会经常发生“背叛”。而一个行业这么多画廊又怎么可能依托几个买家呢?而且大家又把艺术品简单的量化成一个投资品,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三年以后这个艺术品的投资回报没有高过其他投资品,买家就会退出,这就很不稳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