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侬毕生仅仅做过两次“真正深入”的专访,分别在1970年Beatles解散之初,以及1980年遇难身亡前夕。读者若想更全面地了解列侬,不妨一并参阅他在1980年底猝遭枪杀前一星期,和洋子一起接受《Playboy》杂志深度专访的记录《All We Are Saying》,相信对约翰-列侬会有更实在、更贴近的理解。
有个细节,前言中作者温纳回忆起采访几个月前,他和妻子以及列侬夫妇四人共度的那个周末。他们在旧金山走马观花,然后来到一间空荡荡的戏院,看了下午场的《Let it be》,那部记录Beatles解散过程的著名电影。“电影结束时,我们多少都被感动了——无论是身为亲身参与的一分子,还是忠实的歌迷——我们都流下了眼泪。”
我总是忍不住把这段话看了一遍又一遍,流泪的那一刻,列侬在想什么呢?访谈中,他极少有温情流露的时刻,除了说起自己与洋子的爱情,当杨-温纳问:你能想像一幅“当我64岁”的景象吗?列侬回答:“不,没办法。希望我们是一对和善的老伴,住在爱尔兰海边的小岛之类的地方,翻阅我们一辈子胡闹的剪贴簿”……尽管直到今天,关于洋子出现导致Beatles解散的说法依然在流传,但在披头士所代表的虚伪做作“一堆狗屎”的集体表演和洋子所代表的一文不名却自然随性的个体风格之间,列侬毕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那个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是对的,他希望能和洋子活到64岁,而与辛西娅的上一段婚姻没能令他确信这一点。
但最最悲剧的是,列侬没有活到64岁,访谈整整十年之后,他遇刺身亡。
访谈中,他另一个真情流露的时刻是说起过去——他最怀念Beatles在汉堡和利物浦那些酒吧驻场的日子,那个时候才是最快乐的,那个时候他们才是在真正的玩音乐。
然而接下来时代改变了他们,而列侬又亲手毁掉这不情不愿的改变。他把代表虚伪和谎言的梦想干掉,同时也把自己埋葬其中,我们终于可以说,列侬始终守住了的原则——诚实面对自己、诚实面对世界、诚实创作。相信不管在哪个时代,这都是不该被遗忘的美德。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