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011-05-14 16:41: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蒋丰 点击:
曾几何时,日本有过令人目眩的“泡沫经济”。那个时候,一路攀升的资产价格不仅仅局限于“两市”——股市和楼市,还蔓延到艺术品的价格上。因此,今天日本人对天价艺术品除了觉得伤心、伤时以外,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最近,一位准备回国的华人艺术家告诉我,大约20年前,自己的一幅画作在日本至少可以卖到1000万日元以上。那时,还经常碰到一些日本企业家来打听有没有办法可以搞到名人的画作,张嘴就说“如果是真品的话,出个天价都可以”。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名画价格也逐渐跌落下来。现在,这位画家的画作一幅顶多卖出100万日元。从来不喜欢在艺术市场讨价还价的日本人,如今在买画作的时候会主动砍价,尽量把画作的价格压得低些、再低些。至于名人名作,你就是送上门去,日本企业家都不会再买了。

 

据日本画商最乐观的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手中的画作如今最多能卖出14亿美元。这个买卖,赔本赔大了——日本人发现,“泡沫经济”时期,他们在艺术品方面的投资除了产生一个轰动效应以外别无他果。反思这股热潮,日本之所以在艺术品市场惨败,首先在于忽视了本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吸纳能力,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高端市场被打开之后,没有促成购藏布局和价位合理的中端市场。其次,艺术品价格的瞬间暴涨与大批跟风者的蓄意哄抬,形成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大批中低档的西方艺术品也蜂拥而入,价格雪球越滚越大,以致至今无人接手这一堆烂摊子。日本《东洋经济》周刊透露,当年随着梵高的《向日葵》、《鸢尾花》和《加歇医生像》被买下,大量三四流印象派作品同时流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这些当初高价买来的作品,如今降到半价都难以出售,日本银行的地下仓库里面已经堆满了抵债的画作,成了有价无市的“鸡肋”。

 

因此,今天日本人对天价艺术品除了觉得伤心、伤时以外,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