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原因很复杂 2011-06-12 11:12:30 来源:世界博览 作者:崔莹 点击:
不会说汉语的英国人约翰-汤姆逊来到晚清时期的中国,叱咤于江湖,结识三教九流,进得宫廷,又能深入接近平民,将这一切都记录在自己的照片中。

两广总督瑞麟(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英国人眼中的晚清

 

当我惊讶于不会说汉语的约翰-汤姆逊如何能够叱咤于江湖,结识三教九流,能进宫廷,又能入茅草房时,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英国人怎么看待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呢?

 

人群中忽然有人直呼:“怎么那时候的中国没有好牙医吗?”原来,在那幅六品满族官员的肖像前,有人“气愤填膺”地为这名官员打抱不平——他的牙齿凹凸不平,而且不是白色的。我其实也注意到了,只不过下意识地想:呵呵,这名官员镶了一口银牙,在炫耀呢。结果却在英国看客们面前丢了丑。讲解员塞娜早已见怪不怪,她告诉我,几乎每位看展者都会疑问为什么这位六品官的牙齿如此糟糕。

 

看展者还提出其他塞娜和我都无法回答的疑问:恭亲王奕?为何要在大拇指上戴戒指?他为什么要留那么长的指甲?那个满族女子穿的“高跟鞋”(寸子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那个漂亮的小瓶子(鼻烟壶)的盖子能打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盛装的满族新娘为何看上去愁眉苦脸……

 

这些问题很直接,但不刁蛮——只是需要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告诉他们答案。中国有句老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英文化有差异,而正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相互的吸引和补充。

 

我赶紧掏出iPad,用汉语搜索“答案”,至少,可以先让塞娜知道。

 

塞娜告诉我,约翰-汤姆逊的中国之行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资助。包括传教士、外交人员、同行摄影家,他们将约翰-汤姆逊介绍给中国的官员和富商,而约翰-汤姆逊本人也是充满了个人魅力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1880年之前,摄影师采用的是湿版摄影法,摄影师不仅需要携带笨重的玻璃板,还必须在拍摄现场涂布玻璃底板,现场显影和定影,因此需要随身携带暗房(一般是帐篷),各种化学药剂和干净的水。因此,约翰-汤姆逊不得不雇佣很多人帮他背负沉重的照相器材——我不禁想起了,同样是在当时,带着书童、马匹、银两、行囊,进京赶考的书生。

 

而实际上,约翰-汤姆逊对当时中国的旧的教育制度颇有微词,但是他时常会被中国学子的勤奋学习的态度所打动。在一张名为《学童》的照片下,约翰-汤姆逊描述:他镇定地注视着远方,仿佛正注视着他的未来。
 

 


【编辑:廖冬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