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与困境 2011-06-23 11:44:27 来源:上周刊 作者:兴强 点击:
中国当代艺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前基本是没有市场的,大多无价也无市,国内当代艺术真正有市场可以从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双年展开始算起,吕澎作为艺术主持在这个展览中将商业模式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中来,当时目的是给艺术发展找一条新路,无意间开启了艺术品在中国大陆走向市场的先声。

当代艺术进入市场

 

中国当代艺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前基本是没有市场的,大多无价也无市,国内当代艺术真正有市场可以从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双年展开始算起,吕澎作为艺术主持在这个展览中将商业模式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中来,当时目的是给艺术发展找一条新路,无意间开启了艺术品在中国大陆走向市场的先声。同样在1992年,张颂仁与栗宪庭共同策划的“中国新艺术展”不但将中国前卫艺术正式推上国际舞台,而且将张晓刚、方力钧等一批艺术家真正引入西方艺术市场,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而“广州双年展中获得文献奖及5万元奖金的王广义开始了新的体验——花1300元住四星级酒店,这招致了部分其他艺术家的极大不满”①,现在美术圈里总是流传着这些现在的天价艺术家第一次拿到比平时卖价高一千倍的钱时,表现极端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当代艺术介入艺术市场过程中的诡异。

 

世界上最早以商品形式进行的艺术品交易,出现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艺术家既是商品的生产者,也是商品的经营者。中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进行艺术品交易的画廊拍卖公司形成于20世纪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同时形成了以海外收藏家为主的买方市场和以国内艺术家为主的卖方市场,艺术品的销售形式,包括画廊销售、出国办商业性的画展和私下的交易等。2006年、2007年前后,当代艺术市场开始井喷,很多作品一下子价格翻了一千倍,有的甚至价格翻了几万倍,人们用疯狂来形容这一时段的艺术品交易。2008年金融危机后,市场降火,在金融危机中,有很多艺术大单因为没有现金的支付而流产。2010年中国的近现代艺术品拍卖单幅作品拍卖开始进入亿元时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当年的资金增量大约为200亿元。

 

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

 

当代艺术收藏发展到现在,可以分成三个体系来看,首先是美术馆收藏,当下的很多美术馆,尤其是私人美术馆多以馆的名义来行赢利的事情,而公立美术馆资金也相对有限,配给美术馆的运营经费就可以看得出来,如上海美术馆为评级才将艺术运营经费增加到300万元,以这个资产来收藏好的艺术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二个体系是企业家收藏与画廊收藏,这个是当前中国收藏的主力。最后是私人收藏。收藏内容主要集中在架上绘画与雕塑,而多媒体作品、装置作品及其他实验作品的收藏难度非常大,实验作品的收藏,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收藏方式,如影像,收藏模式的确立可能会为此类作品打开另外一收藏空间。

 

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根据地域可分为国外收藏家、国内收藏家及本地市收藏群体,艺术市场兴起以来,基本是以国际收藏为主体,主要为欧美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越来越转向国内。单从国内收藏家来看,大部分收藏家集中在沿海一带,包括港、澳、台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山西的财团、以及江浙地区的收藏、从个人来看,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在拍卖界里耳熟能详的名字:希克、尤伦斯、奥利瓦、林百里,刘益谦、马未都、余德耀、郭庆详、王维薇、何凯思等等,藏在公众背后的藏家更是难以计数。这些人涉猎的收藏领域也不尽相同,但当代艺术肯定是其收藏的一个极重要部分。

 

根据研究得知:个人年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是收藏人群的一个分界,这个人群之上开始有余额介入收藏,而在这个消费水平之下的,则基本上没有收藏能力。因此,我从个人收藏角度我归纳了几个收藏类别:

 

艺术史收藏,一是选择艺术史上已经定性的艺术家,越是好的作品便越具有收藏价值,其二是通过修炼艺术史知识,在实际收藏中选择那些被遗漏于美术史的艺术家,这种收藏极具收藏潜力。

 

个人爱好收藏,从提高艺术修养角度进行收藏,完全凭个人喜欢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一般是在充分的闲余资金从事这种收藏,除非手中的资金再不够收藏新的作品,用其他作品换取资金重新置换新的作品,这种收藏者一般是终极收藏家,这种收藏以国外收藏家居多。

 

投资型收藏,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收藏形式,也是国内媒体关注报道最多的一个收藏种类,买入作品是以获得投资性回报为目的的,如刘益谦、郭庆祥等人的收藏在很大程度是私人投资。美术馆收藏、博物馆收藏等公共收藏,大都为终极收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