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6-23 11:44:27 来源:上周刊 作者:兴强 点击:
中国当代艺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前基本是没有市场的,大多无价也无市,国内当代艺术真正有市场可以从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双年展开始算起,吕澎作为艺术主持在这个展览中将商业模式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中来,当时目的是给艺术发展找一条新路,无意间开启了艺术品在中国大陆走向市场的先声。

当代艺术的收藏价值

 

当代艺术最初是以亚文化的方式走上历史舞台的,当代艺术的被认同本质上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认同,这是当代艺术最初走向世界的一个背景和潜台词。20世纪80、90年代,当一群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群体不再找工作、从事自由职业、追求艺术理想,与主流艺术形式保持距离时,在自由环境下创作的作品带有特殊的历史痕迹与反思社会批判态度,可以说是那个时候思维开放的一个前沿。直至现在,当代艺术被国家承认,但一直传承对社会的批判立场,以关注社会问题为切入点,表达艺术思想,其实验性与前卫性极具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这是其收藏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标志。

 

从当前以投资为主导的方向来看,好的艺术品可以保值与增值,计划经济时代感觉不到艺术品所带来的保值功能,但在市场经济时代,物价膨胀、货币贬值,而持有好的艺术品在保值的前提下,可以带来可观的收藏投资收入。艺术品本身所独具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艺术品是一种稀缺的投资资源,其保值和增值的稳定性较强。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用其确凿的经济学数字向我们谈了一下他对收藏的理解:1776年出版的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初版价格是1.8英镑,两百年后,拍价已是10万元,复息的回报率是4.86%,这个数字远高于银行存款,张教授的结论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收藏是赚钱的。

 

从根本上来说,艺术品收藏价值的提升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结果,当中国近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一下以来并没有惠及艺术品,因而,当代艺术在2005年以后出现了集体井喷的趋势,既是社会发展对新事情本身的一种认可,同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见证。当代艺术作为探索整个社会前进最前端的一个领域,处在重要转折时期的作品无论从学术还是资本价值都是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

 

功利主义的收藏观

 

中国的收藏短期套现比较多,投资性收藏为主导,投资型收藏本质是即是为了坐庄挣更多钱。所以现在人们一谈到艺术品就会想到拍卖和艺术品换回的钞票,这与西方收藏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举个例子,在黄桷坪的艺术家工作室里,与一位34岁叫文森的法国友人聊天时,他说自己家里收藏了一些赵无极的作品,当时我与在坐的朋友都非常惊讶,但心照不宣,相视而笑,脑中同时浮现出人民币的画面,大师的作品换成人民币的数量第一时间冲击了我们的思维,事实上,这些作品他们已收藏了好多年,就是单纯的欣赏。然而,我们的反应显然代表了中国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对艺术的看法,即一谈到艺术品,首先浮现在头脑中的不是审美,而是资本和钞票,这是当前中国艺术品收藏的一个现状。除此之外,中国人的收藏心理也比较奇怪,投资、为企业做广告、炫富、喜好、洗钱、买来送人等等。

 

举例来说,当中国楼市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挤压,更多的资本流向艺术品的时候,新的投资模式产生,今年年初,天津市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艺术股票”推出白庚延的作品《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上市总价分别为600万元和500万元,拆分为600万份与500万份,以1元/份的价格进行申购,截至2月25日收盘,前者报收6.21元,月涨幅621%,市值已达3726万元;后者报收5.75元,月涨幅575%,市值2875万元。这种资本持有形式很容易使艺术品价值虚高,形成资本泡沫,为何会形成这种交易局面呢?

 

现在当代艺术收藏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唯一的自然尺度即是人民币,很多艺术家为此介入媒体、资本亲自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包装、策划,让艺术品像可口可乐品牌一样能够上市,而艺术家以这种模式进行创作,正如艺术炒家以投资与投机的心理进行收藏一样,足以引起世人的思考。在某次博览会上,一位前来选购作品的顾客被采访时说:“负责任的画廊一般是不会单纯从投资角度去怂恿客户买画的,画廊更多地是帮助客户去欣赏和找到有价值的作品。”这不但对画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收藏增加了更深一层的意义。真正的收藏并不是简单的购买作品,它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力与知识修养,在收藏的过程中不但提高品鉴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艺术品完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① 蓝庆伟著 《艺术与操作:“广州双年展”历史考察》 湖南美术出版社

 

② 部分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