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
有趣的是,“全球艺术界”其实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一个全球资本主义跨国网络(可参考曼努-埃尔翠)的典型的组成部分,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上是“后杜尚范式”和冷战后/殖民统治自由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立场。事实上,可以说艺术市场是世界上最不规范的市场。进一步说,全球艺术世界也发展了一种“自由主义反射”,本能地不会去考虑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市场”这一提倡全球善良的公式所存在的内部矛盾,不再去深入思考社会公平、自由、平等或者人类的福利,系统地减少直接选择的形式,而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拥护这样的概念——“文明的冲突”。
这也解释了这种政治情调的本质,我们在全球艺术舞台上所看到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和这个时代的审美化。对于持不同政见的作品的兴趣也往往令人感叹政治论争的第一位性和其易于消解的表达方式引导了这种痴迷(比如“玩世现实主义”在90年代时被贴上中国前卫艺术运动的标签)。很明显,这是一种政治论争的形式和窥淫癖,这只能是默默加强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体系的优越性。讽刺的是,这些做表面文章的“艺术家”却被推崇为在统一“社会主义”的极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利益的进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反抗力量,他们本身实际上也就是这种状况或者授权系统之下的产品或者奸商。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浪潮中,这一类艺术家实际上属于经济解放进程中获益最大的新精英,这也证明了以上说法。
不幸的是,这是一种对于外部期望和压力的准被动反应。全球艺术界的很大一部分和中国艺术界,特别是选择迎合主流媒体、机构和市场需求而创作作品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是主流媒体、机构、市场在寻求“装点门面”,都是一些表面主义而非本质。大部分的成果往往是肤浅地“代表了社会和政治现象的斗争”,往往内容空洞无物、没有深度、耸人听闻和极具表演性,更不用说独立、完整和真实的重要性了。他们只是表面上而不是概念上、思想上、政治上、道义上。通常这一类消费性的符号,或者说装点门面的符号,取代了真正的个性和奇异性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这是一种迎合了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全球化趋势。英国作家 Tim Parks 近日指出,在全球文学界,为了吸引批评和媒体的注意力,一个人要把自己变为“人们的天才”,就是说,要成为自己国家的代表,要专注于写一些“国家课题”而不是一些很个人化的故事,或者是跨国、跨文化的奇闻。结果,为了赢得被“理解”和被认可,一个人不得不放弃大部分的思想自由和创造力。终究,任何需要文化的真知和个人的背景的创作都被放弃了。
现在,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似是而非的位置:我们按照“既定的艺术系统”操作,但我们也很有必要保持自己的道德感、独立性和完整性。要应对这种矛盾的状况,我们有必要意识到真正的紧迫感不是屈服于这种装点门面的行为和事件,这些只能引发一些煽情的创作和真实情感的幻影。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对现实的复杂性、动态性、永久的变化性进行严格的审查,进行更为深刻而全面的反思,从而针对今天动态的全球化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没有比这更为迫切了,淡化政治争论或者其他的一些被消费的情调,建立起一种对于现实批判性的认知、理解、评价的战略方式,从多种角度、开放地去理解“真相”。这应该提供了去思考政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基础,而不是“政治的艺术”(或者权力游戏艺术)。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为社会和人类理想的政治工程提供愿景。这里,有必要记住二者的区别——很多学者对此已有过探讨,如法国当代重要的政治哲学及美学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就对“le politique”和“la politique”做过界定:前者,是人人都公平享有的真正的观念和条件,这些观念和条件使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而后者,只不过是一套操作系统,目的是维持实体化的社会权力关系与规范。处理这两者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冒着会短路的风险,人很容易陷入权力和利益关系的纠缠中,而不去探索参与政治的真正的现实意义。了解到这点,就可以明白现在艺术界最为重要的创新工作其实正被这些消费主义的逻辑和政治情调的遗留物或者其他种种的消费主义所抑制了。
我们是时候重新考虑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 - 1956)关于创造“间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distancing effect)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了,这一概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真正的伦理立场,使之对各种社会议题及公众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观照和真诚互动式的介入——一个面向真实民主空间的开端,普罗大众由此得以维持并共享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相互之间的尊重与团结。
附:
侯瀚如,1963年生于广州,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88年硕士毕业。1990年后移居巴黎。现为阿姆斯特丹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州沃克艺术中心国际艺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委。同时也是欧洲、亚洲以及美国很多艺术基金会的委员和评委。英文文集《在中间地带》于2002年出版。
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Hans Ulrich Obrist(1968 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是一位知名美术馆馆长及艺术批评家,曾在欧洲各国和中国工作,组织一些重要的博览会。Obrist 目前担任欧洲艺术博览会计划 (Exhibitions and Programmes) 副主任和伦敦蛇行画廊 (Serpentine Gallery) 国际项目部主任。他曾就任巴黎和维也纳数所美术馆的馆长。他组织的重要展览之一是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主题为“ 别样:现代化实验的一个特殊空间”。
(英文原文链接: URGENT IS TO TAKE A DISTANCE ——A letter from Hou Hanru to Hans Ulrich Obrist)
【编辑:廖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