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一场讨论在京举办 2011-07-30 14:58:5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7月24日下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主题工作坊之“新世纪十年来的中国艺术小组”在798第零空间举行。当代艺术批评家盛葳担任会谈主持,邀请嘉宾评论家、策展人夏彦国、付晓东到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朱青生教授、总监滕宇宁作为主办方负责人参与了讨论。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一场讨论现场

 

7月24日下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主题工作坊之“新世纪十年来的中国艺术小组”在798第零空间举行。当代艺术批评家盛葳担任会谈主持,邀请嘉宾评论家、策展人夏彦国、付晓东到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朱青生教授、总监滕宇宁作为主办方负责人参与了讨论。

 

90年代起,群体性美术运动消失,艺术家间的合作以更为紧密的“艺术小组”的形式呈现。经过十数年的成长,如今已发展有“他们”、“UNMASK”、“WAZA”、“奇葩”、“没顶公司”、“政纯办”、“双飞”、“阳江组”等多个声势壮大的群体,成为了当代艺术极为重要的研究项目。本次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工作坊便以对艺术小组的探寻作为切入口,通过对艺术小组的组织形式、社会面貌的揭示对当代艺术形式进行梳理。

 

谈及艺术小组,一个基础问题被最先提出:艺术小组的成员何以选择在一起工作?

 

夏彦国指出,首先小组成员多为同学,长期以来互相熟悉。再来作品规模比较大,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要求多人参与。除此之外,参与创作的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甚至相似的创作理念。付晓东提到,艺术小组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具有商业性质的,利用画廊组织和艺术的关系形成从创作、包装到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没顶公司”就属于这种形式,艺术家们加工产品,集合众人的想法,公司负责包装销售。其二是乌托邦性质的,集体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讨论艺术,创作艺术。他们在民间制造一些社会事件,并非出于商业目的,更多的是借助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一些思考。如8MG小组、双飞等,试图制造嵌入社会生活、媒体的事件,制造一个事件,使之淹没在社会环境中。

 

谈到没顶公司,朱青生教授提出了年轻艺术家的权利保障的问题,“没顶公司”广泛吸纳来自民间的艺术创意,将其放大、创作,包装销售,在此链条中最初贡献想法的艺术家的个体价值相当于被剥夺了,他们的权益将由谁来维护?这个问题还有待未来的发展与解答。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