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7-30 14:58:5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7月24日下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主题工作坊之“新世纪十年来的中国艺术小组”在798第零空间举行。当代艺术批评家盛葳担任会谈主持,邀请嘉宾评论家、策展人夏彦国、付晓东到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朱青生教授、总监滕宇宁作为主办方负责人参与了讨论。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一场讨论在京举办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工作坊第一场讨论现场

 

关于艺术小组的组合方式,盛葳归纳了三种可能性:首先是传统的艺术小组,分开创作,合作具有长期性,最终追求达到一个人创作效果的目的。第二种与传统艺术小组相比,在组织方式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具有匿名、团体、反功利、无政府主义的特征,具备偶然性和长期性;第三种是艺术的自我组织。

 

组织与权益等机制问题之外,批评家们更关心的还是艺术小组创造的艺术家生产的新形式以及创造的生产差异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目前艺术家成名依旧沿用传统路线,艺术家需要找寻生计和稳定性,而传统的博物馆和画廊并不能接受目前新兴的艺术家,所以他们必然要找新的办法,这就是“未知博物馆”产生的原理。

 

而艺术小组的合作状态能够产生什么、艺术小组又如何推进当代艺术则成为了这次讨论的关键问题。中国目前的当代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若干年前的作品“撞车”。虽然政治的当代性体现在中国的作品里面,内在的政治逻辑也是中国独有的,但是艺术的形式与手段是否真正的有所创意?现在的艺术小组与当年的艺术群体在各方面都还很相似,除了代际上的“当代”之外,艺术小组是否能在艺术上真正做到“中国的”、“当代的”,批评家们还只能拭目以待。

 

由于艺术小组属于近几年的新生现象,相关的研究还不算充分。这加大了对谈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对谈的意义,无定论的广阔空间为批评家的思想碰撞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正是本次工作坊的基本理念——借由“《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举行的契机,依托《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及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数据库的强大资料支持,针对《年鉴》中一直关注和研究过的问题,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和问题做一个鲜明和集中的呈示,并邀请艺术家、批评家来关注和讨论这些问题,形成可供后来者参考的学术资料。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