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保险面临多重风险
故宫藏品难以赔付或成定局,这并非个例。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给馆藏文物上保险,只有在出现展品外借等情况时,才会偶尔单独购买保险。
专家指出,造成藏品保险空白的原因很复杂,国内保险公司在文物保险领域发展不成熟是其中之一。由于保险公司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难以估计文物价值。但艺术品保险发展困难也不能全怪保险公司,主要原因还有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围绕保险的配套还非常不健全,像评估鉴定、价格评估、艺术品修复等几乎一片空白。到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一家服务于商业的第三方艺术品鉴定机构出现,没有一个可靠的机构能为文物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它是中国艺术品鉴定的最高机构,但它不为商业服务。专家出具的证书只表明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包括商业价值。我们的鉴定证书,只能出具真品鉴定证书,不能出具赝品鉴定证书。此外,我自己的藏品有各种来源,没有发票就无法证明藏品的价值,不知道该投保多少保额。”一位资深藏家这样说。
对保险公司而言,虽然一部分私人藏家对投保有兴趣,但他们却不得不防范承保的道德风险。万一以赝品投保,损坏之后要求以真品的价格赔偿怎么办?目前国内优秀的修复师大都供职于各大博物馆,不对公众服务,这对目前艺术品保险业的开展也是一个问题。
“道德风险和鉴定风险都是我们不愿意承接的原因,就算是专家给出展品的市场价值,一旦出问题,这个损失怎么算?”业内人士表示,文物艺术品损坏后的价值最难估计,比如,张大千的画滴了一滴墨水上去,这损失到底怎么算?修复后价值多少?谁说了算?按照什么标准理赔?都很容易产生纠纷。
亟待突破技术瓶颈
保险参与文化产业,从去年开始刚刚试点。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世博局要求参展者都要投保,包括艺术品展览四个险种。其间,中国人保与12家保险公司成立了一个共保体,这样使保险能够真正渗入到文化产业。太平洋保险(601601,股吧)在去年承保了陈逸飞的60幅字画,承保金额达到60亿元,这是文化产业保险进行的有益尝试。
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良好的风险管理和专业化保险机制支持,需要文物艺术品的管理者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而眼下,这个支持机制明显有待完善。国内文物艺术品保险的发展还没形成气候,主要是因为技术上面临着“估值、承保能力、道德因素、专业配套”等瓶颈。
专家建议,妥善应对文物艺术品风险,国内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文物艺术品的管理者可尝试通过保险这一纽带,凭借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在艺术品保险方面的经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风险转嫁保障机制,加强安全检查、安全评估、防盗系统检测等服务,在事前合理预防损失风险,事中采取控制措施减少损失,事后应用保险取得对文物艺术品损失的经济补偿。此外,投保方在与相关单位、个人签订借展、运输合同时,可以让保险力量提前介入,将风险管理工作前置。
换个角度说,保险是管理风险的行业,如果故宫博物院有专业的保险人员协助文物日常管理和防灾防损,文物损毁的风险肯定会降低不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变文化产业保险缺失的现象,不仅是保险业一家需要努力的事,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而其中提高保险意识显得更为紧迫。
相关链接
国外文物艺术品保险
在欧美国家,艺术品保险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有如下特点:
承保对象广泛。艺术品保险非常热门,承保对象包括个人收藏、企业收藏、艺术品经销商、博物馆和拍卖公司等类似机构或个人。
倾力于防灾防损。在艺术品遭受损失后,保险公司能够根据事故类型指导现场处理,快速施救,避免二次受损。同时,保险公司也倾力于事故前防灾防损服务。如派专门的工程师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提示风险。
完备的数据支持。专业艺术品保险公司还拥有一套完备的被盗西方艺术品数据库。如果被盗的艺术品出现在任何一家拍卖行中,都会立刻在数据库中反映出来,并由保险公司向拍卖行交涉,收回还给藏家。
强大的承保能力。据统计每100美元的艺术品交易,保险公司就能从中获得1美元的保费收入。由于国外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鉴定和定价体系和有效的信用机制,保险公司敢于释放自己的承保能力,几乎对所有艺术作品做到100%的保险。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