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8-26 09:43:51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王南溟 点击:
与社会问题相关进入当代艺术不只是一种题材的变化,在没有当代前沿理论的人看来,它只是一种题材变化,或者用他们的与社会无关的形式主义理论来说,这是现实主义的主题创作,是让艺术成为工具的艺术创作。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艺术已经改变了以往的艺术定义,也重新唤起了艺术的介入社会的传统。

 

王南溟  拓印干旱 观念艺术 2009

王南溟  拓印干旱 观念艺术 2009

 

王南溟  拓印干旱 观念艺术 2009

王南溟  拓印干旱 观念艺术 2009

 

在1990年代晚期,我的社会问题的创作实践也伴随着我的理论思考而展开,尽管针对太湖蓝藻事件的《太湖水》作品最终完成于2007年,郑州的西流湖遭遇干枯后的《拓印干旱》最终完成于2009年,但这些都是1990年代晚期的方案,包括至今还没有实施成的《沙尘暴》——在亚麻布上涂满胶水,让风沙直接吹到亚麻布上而固定起来。这类作品不仅仅是我在表达形式上的思考,即如何让物质本身成为艺术,而且也是新闻批评在艺术领域中的一种生长性实验,挪用新闻事件成为了作品一部分,就像《太湖水》作品,将白布放入太湖蓝藻中,白布变成了绿布,用宣纸把郑州西流湖干裂的湖底拓印下来并凝固成抽象的形式,这些作品都不只是视觉的,还是有特定语境的物质化呈现。这也在说——我就是要用这些作品来说明,如果我们不再以所谓的本体论而限制艺术,那艺术足以还原为它本来的面目,艺术与人的生活态度相关并进而可以引起新一轮关于何为艺术的争论,当然很多质疑我的声音也随之而产生:

 

质疑之一,比如针对我的“新闻即艺术”,反对我的人会说,新闻不是艺术。但这种反对太普通,因为以前的艺术概论教科书中确实没有说过“新闻即艺术”,新闻即艺术的提法当然不符合教科书定义,但是艺术不完全是在教科书中的那么一点点,“更前卫艺术”理论是要将艺术这个名词变成动词,艺术是一个不断突破它原来定义的行动。“新闻即艺术”也即是说在艺术领域包含了这样一种东西,它既是一种舆论,而它的物质形式也可以作为艺术。

 

质疑之二,“新闻即艺术”的艺术不如新闻本身,也就是说新闻本身的作用比这类艺术要大得多,所以这类艺术没有意义。但有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在价值论上出现了问题,“新闻即艺术”的艺术本身可能是艺术家创作的,可能不是艺术家创作的,可能是原创新闻,可能是对所遭遇到的新闻的态度,当然对“新闻即艺术”来说,它有两方面的特点,即它可能是新闻本身,而可能是对这个新闻的再阐释,即我们不能在新闻与对新闻再阐释之间作出谁有效力谁没有效力的判断,而且“新闻即艺术”,如果它作为参与性舆论,并不是以即时有效作为标准的,而是参与本身才是它的目的,对于新闻,我们有如此多的方式加以阐释,并在阐释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这种物质痕迹与新闻的区别是,它可以进入艺术评论的现场再予以讨论,而且当它一旦成为作品后,它就会与新闻相比,不再是即时的报道,而且是伴随着其作品文本可以不断地进行阐释,从而组成可能性持续性的讨论话题。

 

质疑三,艺术家应该做艺术的事,而不应该做与艺术无关的事。这种观点也能得到很多人的拥护,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他们的理论背景是反对艺术工具论,他们以此类推这样的艺术是把艺术当作工具,而不是自足的艺术。但这种说法是基于整个理论上的错误,即把艺术介入社会等同于艺术沦为工具,其实现在的艺术的最大问题是艺术沦为美学的工具,因为缺乏介入所形成的美学作品恰恰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只不过这种工具属性没有被他们所认识而已,而介入本身是人的自主行为,介入中的物质痕迹才是自主的艺术,而美学的艺术却可能是不自主的。

 

质疑四,这类作品太直白,缺乏修辞。艺术的美学永恒性一直是他们认为的艺术,或者只有这样才是具有艺术本体论价值的,但直白恰恰是浪漫主义以来的成果,换句话说,直白本身就是修辞格的一种,直白怎么会不是艺术语言的表达法呢?把直白不当作艺术的修辞的论调,显然缺乏艺术史常识。

 

质疑五,当然这是更简单化的质疑,也是更加肤浅的质疑,但这种质疑也构成对我的批判,即当“政治正确”成为了排斥以社会批判性为维度的艺术的时候,并且自以为找到了西方理论中足以批判这种新艺术的理由的时候,“政治正确”这就会被他们作为常用的口号,但其实这种使用法是牛头不对马嘴的,我们完全在一个“美学正确”包围之中,而“政治正确”,假如它是“政治正确”的话,根本冒不出头,等哪天到了“政治正确”了,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比较合适。

 

以此,我要说,艺术还在不停地展开,美术馆也成为了讨论社会问题的现场,这是我反复在说和反复在做的工作,在传媒环境中,艺术也成为了一种互动式文本,我说的“新闻即艺术”所形成的“艺术是一种舆论”,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认定的,它首先不是这个舆论有没有用,舆论本身是一种权利,如果谎言重复一千遍可以变成真理,而真理也许需要重复一万遍才可能得以引起重视并可能得以维护,这就是我们需要用各种方式在社会现场中组成舆论现场的理由,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舆论方式,特别对于今天的“更前卫艺术”而言。

 

注:本文发表于《画廊》2011年8月“关于艺术对生态环境介入的探讨”专题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