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解密 2011-08-26 16:11:37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 作者:苏成龙 点击:
高高在上的“达芬奇家具”,自从被揭穿画皮后,它所演绎的造假剧情不仅未见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一路跌宕起伏高潮不断。随着越来越多信息的披露,国人“崇洋媚外”的愚昧越发令人痛心。先烈们抛头颅洒鲜血,用自己的牺牲洗刷了洋人强加给我们的耻辱,到如今,财富阶层中的一些人,宁愿用升值的人民币…

达芬奇家居

达芬奇家居

 

高高在上的“达芬奇家具”,自从被揭穿画皮后,它所演绎的造假剧情不仅未见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一路跌宕起伏高潮不断。随着越来越多信息的披露,国人“崇洋媚外”的愚昧越发令人痛心。先烈们抛头颅洒鲜血,用自己的牺牲洗刷了洋人强加给我们的耻辱,到如今,财富阶层中的一些人,宁愿用升值的人民币,垒筑起达芬奇“家居帝国”的基石。那么国人为什么会自毁长城,唾弃民族品牌,拼命向洋品牌抛“媚眼”,甘愿充当“洋奴隶”和“冤大头”?这里面有什么心理奥秘吗?达芬奇密码背后潜藏着一种怎么样的心理密码呢?

 

“达芬奇”事件的心理层面分析

 

国内奢侈品消费一族,对于洋品牌的追崇,不能只简单地归纳于“崇洋媚外”,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层面的原因。国人这种“崇洋媚外”的“恋洋情结”的产生,也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酝酿发酵,最终才定型成熟。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模式,大致有压抑——固着——投射——升华这几种心理机制共同作用强化,催生了国人“喜洋洋”的畸形心理。

 

国人最早的压抑心理来源于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的百年历史。那时严重落后的工业生产,造成了几乎所有的好货只有洋人才能生产,洋火、洋油、洋布、洋钉,只有挂上个洋字,才算得是上档次的东西。到了计划经济年代,很多高档的东西,国内都没生产,都是通过高价进口引进,才为国人所熟知。长期的被剥削掠夺的残酷现实,给国人于严重的压抑,加上部分国货确实质量低劣,给国人留下了“心理创伤”。人其实和动物一样,都有崇拜强者的倾向,客观的事实,早期的“童年创伤记忆”,催生了国人“恋洋情结”的萌芽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迅速形成的财富阶层,精神上的满足并没有随着物质上的富有而得以同样的提升,品味理念还固着在物质匮乏时代的老观念,富了腰包遗忘了富脑袋。荒芜的精神世界与上流的社会地位的严重不匹配,反过来造就了国人精神消费方面的饥饿感。固着的心理,积聚了“恋洋情结”的心理能量。

 

固着僵化的消费理念,迫切需要国人呼唤一种替代物产生,从而能让他们将自己的冲动、欲望转移投射这个替代物上,以此获得一种心理的解脱。前面固着所积聚的心理能量因为没有有效的心灵通道得以宣泄,越积越多,一旦深谙中国消费心理的“洋品牌”摸准国人的消费脾性命脉,推出专为中国富人量身定做的所谓“奢侈品”,不亚于给他们送来“琼浆玉液”、“久旱甘露”,空虚的心灵、贫乏的精神世界一下了有了投射对象。这种充裕起来的满足感与快感,立刻让压抑许久的国人,找到了他们心中所谓的“高峰休验”,心灵上对消费所产生的高人一等的依附,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可到这辈子总算不白活了。

 

贵族气质的涵养需要时间的沉淀,而快速富起来的中国新生代“精英们”为了获得与之匹配的上流地位,需要借助一些物质载体(参照物)来抬高自己,升华自我,显得自己高高在上,超凡脱俗。这时候层出不穷的升华手段,炫富伎俩开始粉墨登场。80后作家郭敬明“炫富”文字是其中较为生动的写照:“之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我要换哪一款电脑,才能让它在一堆ARMANI和达芬奇家具中间每天相处而不自卑”。这种冷幽默式的炫富让我们感到好笑之外,也刺痛我们的眼睛与心理。名流、金钱、身份、地位,当然少不了“高贵”的“达芬奇”,都成了财富阶层极尽炫耀渲染的东西,挥舞着钞票抢购的洋品牌“奢侈品”,成了他们大壮声色,炫耀性消费,升华自己的最好道具。

 

【相关资讯】

蒋道松:达芬奇事件是机遇

达芬奇家具揭露中式品牌文化之殇

达芬奇喧嚣后 红木家具的冷思考

【视频】消费者大闹说明会 达芬奇CEO泪奔离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