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一:80后艺术家群像浮出水面 2011-08-30 15:32:41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冯博一 点击:
1980是一个象征的年份,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复杂的“当代”。前所未有的持续变革,使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从落地之日起,就注定要不断引起讨论和争议。近年来,“80后”成为媒体上频繁出现的词汇之一,但是相比文学、音乐等领域,艺术领域的“80后”似乎还没有集体进入人们的视

比起文学、音乐等领域,艺术领域的80后显得默默无闻;但近两年,随着80后逐渐步入而立之年,80后艺术家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

 

1980是一个象征的年份,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复杂的“当代”。前所未有的持续变革,使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从落地之日起,就注定要不断引起讨论和争议。近年来,“80后”成为媒体上频繁出现的词汇之一,但是相比文学、音乐等领域,艺术领域的“80后”似乎还没有集体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十一世纪已走过十年光景,80后出生的一代人也进入了“而立之年”的初步成熟阶段。越来越多的艺术人开始关注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他们是否真正具有一个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在艺术创作上是否可以划出了一个时代的界限?还是一个仅被媒体和商业炒作的苍白概念?

 

为配合2011年8月12~23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办,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冯博一、王晓松、谢安宇、王娟策划的“一个人的剧场80后艺术家作品展览”于2011年8月10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是一次中国80后一代年轻艺术家的主题性作品展览。13位具有80后典型艺术创作特征的艺术家带来52件代表性作品,呈现出中国80后一代年轻艺术家在创作观念、风格、语言等方面别样的视觉样本。与此同时,批评家、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和媒体围绕“80后的艺术”进行了讨论。批评家们认为,80后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机制是消费、商业与市场,但也认为80后艺术家并不是没有理想,只是不再像过去几代人那样热衷于谈论理想。对他们做出价值判断,还需要时间。

 

“80后艺术家成长机制有别于前辈”

 

当代艺术的扩展与跨界,已经难以单纯地从作品性本身和艺术家生存经验及处境的线性思维来判断其作品的当代性,而更注重艺术家整体的存在方式,包括他们的反思、他们在创作中对新科技的利用和对艺术对生活对未来的基本立场、态度等。同时,对作品乃至艺术家存在的分析,业已扩展并延伸到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方式的整体状态之中。其多维的综合能力和对当下文明程度的敏感,以及为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或许更为关键。

 

因此,研讨会上,70后策展人房方把当代中国艺术家按照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各有特色也各有缺陷。他认为,罗中立时代的艺术家,处于松动与解禁的特殊环境,艺术家往往凭借一部代表作一举成名,但之后的作品则很难被人们记起。海外路线时代的艺术家,深受西方当代艺术熏染,却往往与本土经验脱节。而80后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机制是市场。

 

在谈到消费、商业与市场对80后艺术家的作用时,房方特别强调了不必做价值判断,他认为,市场促成新一代艺术家涌现,他们在市场当中获得经济独立,并开始独立思考。但他也同时认为,市场机制对艺术家的绝对影响,导致80后的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对作品的学术阐释弱化。

 

“80后艺术家并不缺少社会责任感”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