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03 09:30:39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严葭淇 点击:
当辛亥革命的烟云飘散百年之后,那些在近现代甚至清末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早已作古,而你却得以近观他们留下的成扇书札、对联横幅等墨宝,你是否会感觉幸运?并向那个时代投去一份仰慕与怀念?

书札:丰富的人文和史料价值

 

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其实就是书信。在那主要以文字传递信息的时代,书札是亲朋故友和夫妻恋人间传情达意的主要工具,所以古人曾写诗赞美书札:“聊因一书札,以代九回肠。”

 

近现代留存下来的名人书札,许多不仅书法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和史料价值。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的部分信札,就记录了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变幻新旧更替时代的丰富信息。预展中一件陈独秀1936年抄录的电文,电文名称是:江苏李督军纯复段总理祺瑞电。这个电文的发生时间应该是在抄录它的十几年前,那为什么陈独秀在事隔十几年后要抄录这样一份电文呢?其中必有故事或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是留给历史学家、人文学家做的功课。

 

两件著名作家矛盾(沈雁冰)1916年在“北大预科班”写的、抬头分别为“樊山批泾阳县详”和“批江宁县详”的书札,抄录的是清末民初官员樊樊山审案的批文,结尾夸奖樊樊山“非老手不辨也”,而实际的作用和用意却有待考证。

 

还有的书札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物。像著名收藏家程道德收藏的民国十三年蒋介石请辞黄埔军校校长时写给国民党中执委的信,宋庆龄致谢王毓铨向保卫中国同盟捐款的英文书札等。更有些书札还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比如资深藏家方继孝收藏了陈独秀晚年的多件遗稿,就真实地记录了陈独秀从抗战爆发,到病逝四川江津长达10年的情况,几乎就是研究晚年陈独秀的孤证材料。

 

另外一些书札是朋友间唱和的诗文。早年传播技术不发达,诗文很大一部分是朋友间的口口相传。比如林语堂1936年的一个书札,就密密麻麻地竖写了6首七律和七绝诗。看题款这是他为朋友录的自己的旧作,在重要的诗句旁还加了圈,最后还盖上了自己的私人印章。

 

除书札外,近现代名人留下的对联、立轴、条幅等墨宝也不少。比如冯玉祥将军书写的“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对联,弘一法师的“法云雨甘露 净界为途香”对联,孙文(中山)的“博学文雅”立轴等。

 

谢飞解释,“孙中山留下的书法不少,但多留存于台湾,内地比较少见,这件(指上述对联)是上海朵云轩卖出来的,已经有10年了。他后来担任台湾“行政院”院长的儿子孙科那儿也有一些。这些书法很多都是他当年写给其国民党下属的。孙科的字其实也很不错。”

 

对于名人的书札墨迹的收藏,其实在历代藏家心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是,乾隆皇帝对书札喜爱有加,他曾藏有王羲之传世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并将自己珍藏这三帖的书斋起名为“三希堂”。

 

今天专门收藏名人书札的藏家也很多,其中演员张铁林的收藏逸事广为流传。近些年名人手札的拍卖价猛翻了十倍、二十倍,就有上海藏家开玩笑说,这跟张铁林有关系,因为张铁林曾有一人包圆买下整场拍卖会全部名人书札的大手笔。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