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羊:劳申伯格向来善待 垃圾,其理性处理早就了不 少传世之作,《编组图案》 就是其中之一 2. 年轻时的劳申伯格,有浓 郁的欧陆情节,曾远赴巴黎, 但最终失望而归,后来进入 有名的“黑山学院”就读 3/4. 作品:《莲花系列》是劳 申伯格留给中国最后的礼物 作为美国“ 波普艺术”的先驱之一,罗伯特-劳申伯格(R o b e r tRauschenberg)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莲花系列》版画展,将从北京辗转 至上海。大师20多年前造访中国拍摄的大量影像,经由组合、再创作,重新翻录 在我们的面前。这原本是劳申伯格特意为“北京奥运”奉上的礼物。却始料不及, 这位美国艺术的缔造者,在08年5月12日的深夜,带上一身的才华与荣耀驾鹤西 去。《莲花系列》也由此,成为绝响。
比之安迪-沃霍尔在中国的响亮名声,劳申伯格 的名字听来多少有些陌生。尽管这位横跨绘 画、摄影、舞台表演、音乐及设计等多领域的 多产艺术家,不屑与“波普艺术”画上等号,但将破伞、 空罐头、轮胎、床单等各色“垃圾”堆砌一通,再泼上油 漆、颜料等“混搭”的创作风格,着实影响了沃霍尔、利 希滕斯坦、奥登伯格等一群美国波普艺术家。 当1985年,劳申伯格将这些“现成品”装置空运到 中国美术馆时,络绎不绝的来访观众傻眼了。不仅他们看 得一头雾水,连诸多中国艺术家也不禁摇头感慨:“原来 艺术,还有这样一种玩法!”它对生活与艺术的解构与颠 覆,深深触动中国观众与艺术家们的审美意识。 这种打破平面与立体材料界限,多重范围跨界的合 作手法,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成为劳申伯格终身探究世 界的艺术语言。而如此“混合艺术”的确立,还归功于他 的挚友,号召“艺术生活化”的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劳 申伯格曾坦言:没有遇见凯奇之前,我还不那么疯狂。当 此后,他疯狂收集“垃圾”素材,逐渐攻破艺术高于生活 的堡垒防线时,不禁得意道,这是艺术也是生活,它们都 不是人为的产物。我要做的,正处两者之间。
如果说,劳申伯格的首次访华,捕捉到“85新潮”高 峰的动荡与批判,处在风起云涌之时的中国的欣喜与无 措。23年后,当我们再度回访。12幅由天鹅绒手工美术纸, 喷墨打印成的《莲花系列》,再现的民居、渡轮、自行车、 石雕、漆色剥落的门牌号、提倡计划生育的海报,还有各 幅画作上的莲花图腾……这些视觉碎片,混杂着的是传统 向现代过渡的亲切与陌生,倾注的是旁观者对东方文化的 迷恋与想象。只是我们再无法了解,这位迟暮老人,依靠 病榻前,拽紧手中泛黄的中国相片,是怎样的心情?
“他让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火上加油” 著名艺术策展人、评论家—栗宪庭这样评论到,劳申伯格的作品起到了给如火如荼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火上加油的作用。它让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第一次亲身 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西方达达以后的现代艺术。他的展览来 得太及时了!作品中,尤其装置和现成品样式,刺激着中国 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无怪乎,一夜之间,全中国的现代艺术 新潮中开始玩起了现成品。然而,一晃20多年,当我得知劳 申伯格要在中国举展并请我撰写此文时,非常高兴!却不 料,撰写期间,劳申伯格辞世。本想通过此文与他作关于文 化交流及影响的话题探讨,谁知竟成了对前辈先生的缅怀 与纪念!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