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17 10:05: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曹原 点击:
在摄影门槛降低到如此地步的今天,再加上越来越普及和精湛的后期制作、数码合成,他的摄影作品却能屡屡出现在各大拍卖场,并多数以六位数成交。他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早已在世界各地留下明显而强烈的识别性,而他则坦言,希望自己的作品就是看图识字,大家能够看到实质,看了觉得熟悉,好像自己也曾经

更在意图片的人为效果和绘画性

 

即使是一个完全不懂艺术的人,站在王庆松的作品前,也能明白艺术家传递的关于消费、中西方文化碰撞等等观念,观者或许不再困惑于当代艺术的晦涩难懂,却反而会疑惑其为什么不能将一件艺术品做得稍稍精致一点。

 

“对我来说已经相对完整了。我画画的时候就不喜欢弄得很腻味——不停地修,不停地把它做得漂亮。摄影中同样很多时候,我故意把有些东西踢得东倒西歪,摄影的创作方式已经营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会有很多个人的强调倾向,所以有时候需要一种混乱,甚至拿些什么也不搭的东西往里面一丢,它需要寻找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如果要摆得特别清晰,每个角度都把光线打好,那就可能有太多的商业追求。有的时候它会需要这种不准确性(曝光、焦点等),否则会比较像设计、像广告。”

 

看上去只是靠大手笔制作而成的作品,其实是艺术家从造型基本功到对图片控制力的精心转变。王庆松扎实的绘画功底对摄影的构图、色彩和人物的造型都是功不可没。“一个搞摄影的人看我的作品会觉得有绘画感,绘画的人觉得这是摄影,但是又似乎和别人的不太一样。”前期的绘画经历让王庆松对图片的要求比普通的摄影者要高很多,相对摄影师追求的自然感觉,王庆松更在乎人为的效果,这也是王庆松的图片更具绘画性的原因。

 

《历史丰碑》(125x4200厘米, c-print, 2010年)算是王庆松作品中完成时间最短的一个,也用了18天。王庆松邀请了200多位模特,用15张8×10的底片合成一张纪念浮雕式的摄影作品,最后的成品尺寸是1.25×42米, 刚好是一整卷相纸的长度出了这一张照片。“这卷相纸中的历史人物和内容无关紧要,我的《历史丰碑》中,既有正史中的名人,也有野史中的小人物,既有垃圾废物,也有生活用品,这些林林总总的人、物共同构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也许它是正史中的野史,也许它是野史中的正史。”王庆松补充解释说,它必须要一次性完成,因为灯光不能移动。

 

相形之下,王庆松更喜欢耗时长的创作。“一个东西放时间长了以后,它变得很具抽象性。不过要考虑现在整个成本越来越高,人工成本(模特)从最早的二、三十块钱一天,到现在涨到一、两百一天,这时候可能会慢慢减少人数,但是这就更需要时间成本。”

 

今年2月,王庆松在美国国际摄影中心举办了个展“当世界碰撞在一起”。7月,作品《历史的丰碑》参加了第42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这不是王庆松第一次参加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他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早已在世界各地留下明显而强烈的识别性,对此王庆松毫不避讳的坦言:“对,我希望就是看图识字,大家能够看到实质,看了觉得熟悉,好像自己也曾经历过。”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