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22 13:44:55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作者:盛扬 点击:
2011年9月21日下午2:00,超有机高峰对话的第二场正式开始。此次为我们带来高峰对话的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以及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托尼-克拉格。论坛由此次展览的策划人,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主持。

关于铸造能力是否能衡量艺术家价值的看法上,托尼明显有话要说。他提出,艺术家应有能够做出自己心中所想的能力。关于作品,他更看重其中蕴含的观念而非作品的做工。对形状的兴趣是自己的个人行为,不能用来衡量所有艺术家。

 

托尼-克拉格另外还提到,他对于艺术的体验是从观看开始的,就像是在看对方的脸一样,我们可以看到表面的体积,但在表象之下也能看到他的内涵,之后才能创作作品。他还表示,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赋予我们看到的东西以属性的。作为艺术家,我们可以改变一个物体在人脑海中的联想,给予它意义。随后他说,复制的作品在他看来是不存在的,他所做的创作是全新的。

 

随后,托尼-克拉格与潘公凯院长在讲座上分别谈论了自己对于艺术家杜尚与艺术家毕加索之间的关联与界限的感受。杜尚的意义在于他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托尼就此提到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正如杜尚的口号“一切都是艺术品,人人都是艺术家”,各种材料也都被找出,用来创作作品。作为一名用人造材料做作品的行家里手,他看到了材料的有限性,已经没有很多新材料没被用于艺术创作。由于工业体系追求低成本,他们的成品都是常规造型,如方形,使得人为世界变得平庸。与之相反,艺术家的是找到问题,或用自己的方式对人类未看到未听说过的或是未体验过的东西进行描述。

 

潘院长就着托尼的思路分析了杜尚、博伊斯等观念大师在打破艺术与生活边界上所做的贡献。并由此为我们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范围内关于“艺术终结”的大讨论。他提出艺术与生活的隐性边界依然存在。与此类似,尽管艺术家经常将重大社会意义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家最终不可能变成哲学家。艺术与哲学的边界存在着,哲学家使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而艺术家要用形式语言做作品,作品的艺术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潘公凯院长表示自己非常欣赏艺术家托尼-克拉格的作品,托尼-克拉格也表示自己与潘公凯院长的观点中有很多是相通的。

 

在讲座的最后,艺术家托尼-克拉格表达了自己对于当下做艺术的青年的担忧,因为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艺术的媒介而非艺术本身。他认为,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他们应该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作品,因为心理的认同对作品的完整呈现是有帮助的,继而要仔细观察,从现实生活出发搜集信息,并在头脑中加以转换,结果就是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原创的形式来进行自我的表现。潘公凯院长最后总结道,此次与托尼-克拉格的交流是一次有意义的艺术家创作思路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托尼-克拉格为此次展览精心准备的作品。托尼-克拉格先生还为我们分享了非常宝贵的创作经验和深入的艺术思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考量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与界限问题。

 

潘公凯: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自1979年以来一直担任中国画创作和美术史论教学工作,1992年5月至1994年1月曾赴美国伯克利大学研访,获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6月起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1949年4月9日出生于利物浦,是全球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雕塑界的灵魂人物。作为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托尼-克拉格常被认为有取代亨利-摩尔之势。他的许多早期作品都是由已发现的材料、废弃的建筑材料和家庭处理出的材料制成的。人造材料的大量使用已成为他创作至今的一大特色。克拉格于1988年赢得了特纳奖。2002年赢得了雕塑方面的皮蓬布鲁克奖。2007年获得日本皇家世界文化奖。

 

 

 


【编辑:冯漫雨】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