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青年设计师的明天? 2011-11-19 10:33: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
近年来,随着各种“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服装界也从未停止过讨论: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迪奥、香奈儿?“所谓‘中国元素’,不是除了黄土地,就是中国结、盘扣、唐装、长城、故宫、丝绸、大宽袖。”中华红帮研究所所长、红帮第七代传人戚柏军有着15年的男式服装设计、打版、制衣经验。

很多人倒在“技能”上

 

采访中,记者发现,专家们对于参赛设计师的服装设计水平均持肯定态度,个别具有海外游学经验的专家甚至认为,仅就设计水平而言,我国青年设计师的水准与国外同龄人不相上下,甚至更佳。

 

但学校“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缺陷,或将制约部分青年设计师的发展。

 

“很多人会倒在‘技能’上。”毕业多年的服装设计师夏鹏详述了一名青年设计师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发展难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

 

一些学校大学四年只教学生怎么“设计”,却很少教会学生怎样打版、制衣,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弊端毕露。

 

“一个设计师,好不容易设计出一款衣服,制版师傅说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了漫天要价。”夏鹏说,这种情况下,那些不懂制衣的设计师就会被“架在烤炉上”,“老板要的是价廉物美的设计,而设计师自己不懂制衣,找不到降低制作成本的突破口,最后产品上了订货会,却没人买。”

 

夏鹏见过不少才华横溢的青年设计师校友栽在“技能”上。他们有的转行做了别的工作,有的毕业后自费再去学打版、制衣。

 

红帮传人戚柏军收到过很多青年设计师的信,热情洋溢地要学打版、练制衣。但两三百名徒弟中,能坚持到底的,留到最后的,只有一两名。大多数人学两个月就耐不住了,“做设计的基础是有手艺好,手艺应该是必修课才对。”

 

长期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工作的吴海燕老师把一个“大师级”设计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校学习基本知识,包括制衣和设计两个层面;二是在企业历练至少3年,锻炼其成为“全能型”选手;三是文化、创意上的再提升,助其成为“大师”。

 

中国“智造”急需更成熟的产业环境

 

一个阻碍中国“智造”产品迈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是优秀的设计师与有志于“做大做强”的服装企业对不上号。这也是吴海燕老师多年来始终坚持参加评审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的主要原因,她希望“通过比赛,能把好的青年设计师推出去。”

 

本届大赛的承办单位——团宁波市委特地为25名决赛入围选手创造了一个进入“设计师人才库”的机会。未来,他们可以通过人才库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岗位。

 

吴海燕介绍,除了每年举办青年设计师比赛外,还有一个“服饰创意园”的方法可以一试。

 

在英国访问时她看到,那里的“服饰创意园”为各个创业阶段的青年设计师提供各类细分服务。比如大学生,他们可以在周六、周日到创意园外免费摆地摊,展示并售卖自己设计、制作的成衣;有才华的毕业生,可以入驻创意园,享受一系列的“孵化服务”。创意园会为大学生寻找金融投资,长期关注其在设计能力上的成长,为其提供培训。

 

有些现象令人不解:为什么中国一流城市的、一流街区的、一流商场的、一流柜台总是留给了国外品牌?

 

吴海燕看不惯这样的做法,她认为“应该守住自己的门口”,她建议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国文化预警系统”,“举个例子,爱马仕的手工活儿是‘绝活儿’,流传了多少年都没有中断,所以它的产品附加值极高;那我们中国服饰界的‘绝活儿’呢?有多少流传了下来?又有多少即将失传?”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