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经营者为何不看好艺术品信托 2011-11-22 10:25:4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子裳 点击:
支撑艺术品市场的除了资金以外,很重要的是出于了解和喜爱基础上的资深藏家。缺乏收藏做支撑的艺术品市场被托到天花板上以后,会狠狠摔下来么?金钱正朝着艺术品呼啸而来,到底是刚开始的金钱游戏?还是崩盘之前的末日狂欢?

据不愿具名的资深市场人士分析:“以民生银行最早发行的艺术品基金为例,一直听闻只有在自己建立的通路里自我消化,击鼓传花,才能做出‘绩效’。尤其如果第一档基金是高风险的短线操作失利的时候,无法出货就丢给第二档接手,第二档仍然无法出货就丢给第三档接手,第三档即便全部收的都是‘垃圾’,但因为第一档基金封闭期普遍为三年,如果第二档基金封闭期又是三年,到第三档基金要获利结算的时候已经延长到6年之后了,等于永远在做杠杆,用时间来换取可能的价格空间,都在假想不可能市场拖了6年以上艺术家的价格都升不上来吧? 何况显而易见,有多少作品进了民生自己的美术馆或者民生持有部分股份的几个拍卖行。所以这在金融的概念里等于在增加你未来的风险,而不是在做风险管控。”

 

正如一位资深市场人士所透露:“一般基金公司都严格保密进货的作品名单,因为假设今天某件作品持续在市场上曝光,等流动了一年还没卖掉的时候,谁还敢碰?大家反而会质疑,价格是不是太高?作品是否有真伪存疑?这样争议一出,如何获利?如果都像上海某私募艺术基金那样,冒险100%投资当代艺术,不仅办公室挂着‘罗中立’和‘周春芽’,还在上海艺博会摆摊兜售作品,等于一直在曝光,一直在告诉别人这几件作品卖不掉。等封闭期一过,如何退场?”

 

当代艺术板块堪忧,基金上调近现代收货比例

 

从上周的嘉德2011秋季拍卖预展可以看出:“近现代书画”上拍的数量和质量相比,“当代艺术”部分占据明显优势。从上拍件数到拍品价格,包括拍品真伪以及重要性作品出现的概率都显示“近现代书画”的精品开始迭出,价格也在稳定上涨。而在11月12日人气爆满的嘉德书画夜场拍卖中,“石渠宝笈”作品连续流标,夜场拍卖似乎成了艺术投资“四大巨头”(上海刘益谦、湖南广电、新疆广汇、山西赵心)的“舞台剧”。

 

同时,各大基金管理公司购置的“近现代书画”资金比例也在累进上调。以邦文管理的基金为例,其中就有一只规模在亿元以内的基金100%投资近现代作品,其他的在管基金当中,资金的板块分配大概是60%近现代作品,20%古代作品,20%为当代艺术及杂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上半年成立的13款信托产品中,规模为19.6亿多元,其中以投资近现代书画为主的信托产品就有9款,规模为13.6亿多元。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的艺术顾问公司负责人说:“尽管近现代书画的量很大,好的作品相对多,流动率很大,市场占有率也相对高,但基金管理公司如果把整个投资标的都放在同一个区块,如果三年里整个市场出现盘动,就像一个跷跷板,如何平衡?如果过一两年,近现代书画价格下跌,拿什么来对冲?不可能一个基金只关注一个盘面,那风险太高了。除非你能清楚地掌握未来三年‘近现代书画’一路长虹,到我们收尾的时候可以在高点退出。”

 

他认为,令投资人忧心的反而是“当代艺术”,“因为就2011年苏富比秋拍结果显示,‘尤伦斯’这块牌子基本是不能再用了。名人效应丧失之后,上拍的作品貌似一直都是重复的艺术家在做相同的主题,创作处于原地踏步的占大多数,换汤不换药,拍卖行业也只能冷饭热炒。所以投资人对他们的关注不像以前,觉得那么有活力那么有挑战,都是老作品换新装而已。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作为投资人,如何看得到他们的未来?尤其在2005年到2008年那些高价位艺术家的作品在2009年掉下来的时候,在拍卖场上已经红过半边天的艺术家以前的主流作品现在已经很少再出来了,比如现在秋拍炒的都是赵无极2007年2008年没有被关注到的早期的1980年代的作品,那些1990年代被认为是代表作的,都没有人敢放太大的关注在上面,虽然好的作品价格还是可以维持在一定高度,但是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了。作为信托公司和银行委托的艺术品顾问公司进入拍卖场收货,首先关注的就是长线投资的标的,因为质优的作品,三年封闭期后,市场上才会仍旧有需求。所以我们即使买作品,也是买之前已经被艺术史盖棺论定,重要风格期的代表作品,但这些作品毕竟有限,且流动性也不大,那么做投资锁定长线的人有多少作品可以买进?如果都买这个艺术家后期风格同样的作品,那么风险有多高?因为看不到未来!”

 

根据内地及香港地区拍卖行交易额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近现代书画占中国艺术市场交易总额已达到49%,但是当代艺术只占14%,瓷杂和古画的交易量被压缩至25%和12%;2010年的近现代书画成交额占39%,当代艺术只占11%;2009年的艺术市场,近现代书画是29%,当代艺术所占份额为18%;2008年金融海啸;2007年,当代艺术到达市场高点,成交额上升至30%,瓷杂为40%,而中国近现代书画落到21%;2006年时,中国近现代书画交易量占市场总量的40%,当代艺术只占28%,瓷杂是27%。

 

创办北京空间画廊的李苏桥表示:“经历过四年前纽约埃斯特拉基金(Estella Collection)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拍卖中上百件作品包括张晓刚、蔡国强﹑徐冰、曾梵志的疯狂集体高价和2008年秋拍艺术市场的残酷冬天,以及近两年的重新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已明显成为华人主导的市场游戏。就像今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高价拍品中,曾梵志一个人就占50%。这回连牌桌都搬回到了中国,在嘉德,保利等桌面上留下的牌或仍可交易的当代艺术品已十分清晰。但因为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真正的藏家都不愿意把好东西在这个时间点拿出来拍卖,所以导致交易品种过分集中在少数个别明星艺术家身上,市场热度明显减半。‘当代艺术’由于拍卖行征集不到好的作品,即便是冷饭也无法热炒。”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