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品与资本相遇:艺术难承受资本之重 2011-11-30 10:40:17 来源:艺术品鉴 点击:
艺术遇上资本,这绝不是简单的加法模式,当两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发生撞击的时候,总会碰撞出惊世骇俗的火花。资本希望在为艺术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赚取自己的利润;艺术则期冀于借资本的力量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这当然是两全其美的事儿,可在现实中,艺术却表现出不能承受资本之重。

艺术遇上资本,这绝不是简单的加法模式,当两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发生撞击的时候,总会碰撞出惊世骇俗的火花。资本希望在为艺术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赚取自己的利润;艺术则期冀于借资本的力量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这当然是两全其美的事儿,可在现实中,艺术却表现出不能承受资本之重。

 

乱象暴涨暴跌的 “艺术品股票”

 

今年初,资本跑进艺术圈里搅起了轩然大波,导演了一出暴涨暴跌的“过山车”闹剧。

 

1月26日,“敢为天下先”的天津文交所,正式推出艺术品份额交易,以权益拆分的模式将艺术品改造成股份形式投放市场,即艺术品份额化或俗称的“艺术品股票”。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两件艺术品——2007年去世的天津山水画画家白庚延的两幅画作《黄河咆哮》与《燕塞秋》(每份发行价1元,流通总量分别为600万份和500万份)均以每日15%涨停。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全国各地超过5万人组成的游资“敢死队”,汇聚数十亿资金,来炒作这两幅名不见经传的画作。至3月24日,两幅作品每份价格分别升至18.70元和18.50元,在32个交易日中,收益率17.5倍!

 

然而,艺术与资本的零距离接触,不全是美好,由于资本的过分“卖力”,反而演砸了。3月24日后,两个艺术品份额即踏上漫漫熊途,截至9月5日,分别为每份3.08元和3.01元,比最高价时跌去了80%还多。更让人疑惑的是,这些艺术品份额,已经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无量下跌状态,有时居然出现全天只有一手交易的诡异行情。而在上市前,白庚延画作的拍卖最高纪录为392万元,上市后,最高价值达1亿元,熊市时也达2400万元。泡沫一看即明。

 

大半年来,如此惊人的价格波动在天津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份额交易”中并不鲜见。即使备受诟病,可天津文交所短时间汇聚资本的模式,被国内其他文交所纷纷效仿。截至2011年7月31日,全国各地开业及筹备中的文交所总数已达36家,其中已挂牌开业的文交所达21家。

 

质疑:非理性繁荣的艺术品市场

 

文交所遍地开花的坚实后盾,是“超英赶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法国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凭借艺术品年收益30亿美元的成绩,拿下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33%,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

 

文化部5月末发布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则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比2009年增长41%。

 

进入2011年,国内艺术品领域依旧是惊喜不断,天价作品频现。在6月7日结束的保利春拍,总成交额达到61.3亿元,一举刷新了十几天前刚刚由嘉德春拍创造的53.23亿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成交纪录。天价拍品更是屡创新高,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陈逸飞代表作《山地风》以8165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中国油画的拍卖纪录。

 

狂热数字的背后,是民间资本的涌入,从向来备受追捧的中国书画,到此前少有问津的古籍善本,艺术品的各个种类被轮番暴炒,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流动性释放助推了这场非理性盛宴。”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开始,政府向市场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做实业不容易赚钱,便转投资本市场,当资本市场的赚钱效应也下降之后,流动性从资本市场向其他投资配置品转移,艺术品市场受到资金青睐。

 

而当异常繁荣的艺术品市场遭遇“十两拨千斤”的资本市场,其结果不言而喻。艺术基金、艺术按揭、艺术抵押、艺术保险……这便是艺术与资本嫁接而绽放的奇异花朵。

 

而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泡沫中的泡沫。艺术品的稀有性、惟一性,使得价格不断攀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带有投机行为的市场,都存在巨大泡沫,而且泡沫有随时破裂的可能。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以一个形象的比喻阐释文交所乱象,“如果一列火车只设置一个铺位,只能供一位乘客消费,那车票一定相当昂贵,因此火车分为多节车厢,每节车厢设置多个座位,分拆卖给许多乘客,这种消费方式是合理的。但是当你买到火车票后,再倒卖火车票,就属于‘黄牛’,这种交易是违法的”。

 

但国内文交所的专家却认可这一金融创新模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