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当代艺术的收藏家——从藏品看彼得·诺顿的收藏趣味 2011-12-13 10:29:45 来源:《当代艺术》杂志 作者:和尘 点击:
提起彼得·诺顿(Peter Norton)不由想起了去世不久的乔布斯,他们之间似乎有些许相似:都曾就读于美国奥勒岗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都曾抛开一切追求过精神和信仰,都是硅谷的天才,最重要的是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艺术的热爱。

彼得·诺顿

彼得·诺顿

 

提起彼得·诺顿(Peter Norton)不由想起了去世不久的乔布斯,他们之间似乎有些许相似:都曾就读于美国奥勒岗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都曾抛开一切追求过精神和信仰,都是硅谷的天才,最重要的是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艺术的热爱。不同的是他比乔布斯大一轮,他依旧健在,他是诺顿杀毒软件的开创者,是一位对当代艺术有着独特品味和完整收藏的重要藏家,他是彼得·诺顿。

 

彼得·诺顿是加州硅谷的传奇人物,他开发了一系列相当成功的软件程序,包括开创先河的诺顿杀毒软件(Norton AntiVirus),后来他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与赛门铁克(Symantec)合并。在艺术投资领域,他也展现出同样的热情。他是最活跃和大胆的收藏家之一,垂青新晋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具新鲜意念与鲜明观点的创作。2000年,其收藏中逾1,000件作品被赠予32个不同规模的机构,成为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品单次捐赠行动。身为慈善家的诺顿,亦向学校和表演艺术组织表示支持,担任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及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在内的不同机构的受托人。

 

今年秋季纽约佳士得对外宣布其将拍卖彼得·诺顿收藏的重要当代艺术作品,该收藏汇聚了这位全球著名收藏家、企业家及慈善家在过去二十多年所珍藏的佳作,包括超过60件的珍藏,如罗伯特·戈柏(Robert  Gober)、保罗·麦卡菲(Paul McCarthy)、白南准(Nam June Paik)、弗雷德·汤马塞利(Fred Tomaselli)、克里斯托弗·沃尔(Christopher Wool)及莫里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等一流艺术家的创作,预计成交金额超过2,500万美元。

 

这批拍品中不乏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彼得·诺顿自那些艺术家们创业之初便一直给予支持,诸多拍品的估价亦能彰显诺顿大胆创新的精神。其中不少作品探讨了种族、性别认同、政治和人类状况等议题。彼得·诺顿的收藏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广泛题材,同时也映出洛杉矶在1980至1990年代作为主要艺术集散地的地位,吸引了包括查尔斯·雷(Charles Ray)在内的当代艺术家来此地创作;此外还有诸多画廊极力推广并支持的国际艺术家,如来自日本的村上隆。我们通过这些拍品可以一睹多姿多彩的当代艺术世界,并了解这位高瞻远瞩的收藏家独特的一面。正如彼得·诺顿所说:“我深信公开展览能有助更多不同人士在不同场合中接触到这些作品。长久以来,我们将展出的艺术品捐赠予各博物馆,而现在可以有更多的尝试。此次拍卖让我们以其它形式作出捐赠,所得款项将用以成立全新的慈善信托基金。”

 

成人童话

 

其实努力寻求过自己精神归宿的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对一切好奇,却又敏感机智地接受了成长中的无奈与讽刺。他们试图在艺术作品中找回色彩鲜艳的玩偶,哪怕是如梦初醒般的支离破碎,也可以借此来慰藉和提醒自己保留一个天真的眼神。具有童真色彩的成人童话作品在彼得·诺顿的收藏中真有很大的比重。除了我们熟知的以卡通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和奈良美智的作品外,美国洛杉矶装置及影像艺术家保罗·麦卡菲(Paul McCarthy)在1994年创作的装置作品《西红柿头》(绿色)和综合艺术家麦克·凯利(Mike Kelley)在1991年创作的照片组作品《啊……青春》也位列其中,透露着与日本卡通完全不同的颓唐气质。

 

如果说奈良美智的作品如同一首简洁、细腻又忧伤的俳句,是对童年梦境的追忆;而村上隆则是借卡通的趣味和多元来再现日本社会当下复杂的现代性;那么保罗·麦卡菲则用取材于电视的卡通形象来反讽所谓伟大艺术家的神秘性,以及对男性英雄主义好不保留的攻击,他的玩偶不是拯救心灵的萨满法师,而是笑看一切的小丑;而麦克·凯利的童话作品则时常与“落魄、抛弃、卑屈”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饱经沧桑的玩偶只是风尘迷茫中即将飘零的枯叶,青春不过是不要再来的羞愤综合体。作为洛杉矶同时代的艺术家,麦卡菲与凯利还曾经合作创作过作品。他们在2000年后举办了很多个展,之后作品也被各大机构争相收藏。诺顿在上世纪末就对他们作品进行了收藏,这是对洛杉矶本土艺术家的重要支持和看重。

 

戏剧玩笑

 

彼得·诺顿曾说:“收藏品反映出收藏家的感知。一般最吸引我的是一些蕴含意义的艺术品,而非概念性的创作。对我来说,最理想的艺术品背后应蕴藏想法与意念,并具备丰富的视觉内容,使之亦能吸引一众未能领略个中真谛的观众。”除了拥有童话色彩元素的艺术作品,富有顽童般顽劣不羁想象力的作品也同样打动人心,那显而易见的戏剧性冲突是简单的,也是深邃的。

 

纽约观念艺术家罗伯特·戈柏(Robert Gober)就是这样一位善于通过日常器物来刻画强烈情感冲撞的大师。他在1992年创作的装置作品《监狱之窗》营造出一个充满渴望和失望的空间,引发观者的强烈共鸣。在戈柏的芸芸作品中,这件可说是最动人和引人入胜的创作之一。艺术家运用区区两英尺见方的墙壁,为观者带来深切的情感和心理体验。这件极富戏剧感的作品唤起大众在精神上渴求逃脱的欲望。《监狱之窗》这件作品除了被彼得·诺顿收藏外,另一版本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罗伯特·戈柏的作品有着简洁而直抵人心的力量,他曾经在2001年代表美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可以说他作品中的典型日常元素体现了美国中产阶级行为规范的压抑。与这种低回的释放不同,同样生活在纽约的意大利籍艺术家莫里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则是个绝妙的反讽高手,不少人说他是个顽皮爱搞破坏的家伙,因为他的作品总带有迷失的特质。卡特兰的装置《无题》是商用升降机的微型复制品,按动小型按钮便可操作。然而,这台微型“升降机”并无目的地,揭示出反复无常、光怪陆离的当代生活。这件作品的另一版本由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永久收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