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新星还能闪多久 2011-12-14 09:27:04 来源:东方早报 点击:
造星运动中,70后年轻艺术家们价格在一两年内迅速翻番,成为拍卖场上耀目的新星,让后来的艺术家们对复制他们的成功充满了渴望。而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原动力究竟是自身,还是背后的“推手”?或许“推手”作用仅仅是脱贫而已。

夏俊娜

夏俊娜

2004年作品《持节图》 夏俊娜

2004年作品《持节图》 夏俊娜

 

怎么会成为滑过的流星

 

“到底谁能够成为伟大的当代艺术家呢?要看你问的是谁,每一个时代的伟大艺术家不会超过十个。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会节节上升,而其他人则会消失在人海中。由于媒体大幅度报道当代艺术交易在拍卖行中创下的天价纪录,许多年轻艺术家受到吸引而渴望加入这个行业,致使每年的艺术家人数不断增加,看看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艺术院校招生现场就可以对此了解,这些学生毕业之后都能成为艺术家吗?”李旭说。显然这个理论从生物学上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一座森林里有各种生态,有老虎,也有蚂蚁,有蕨类植物,也有参天大树。李旭认为,相对于自身的天赋和努力,青年艺术家背后的推手,仅仅作用于脱贫而已。

 

但是资本的野心和运作,加上市场历经多年的积累突如其来的好转,让成功来得太快,年轻的艺术家自身都没有准备好如何迎接它。“年轻人觉得身边那些人——策展人、批评家、画廊都太好对付了,动动指头,就会有人为之鼓掌雀跃,但实际上的情况,圈外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李旭说。

 

资本炒作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画廊都是尽量以快速度消费艺术家,画廊背后若隐若现的资本也希望短期内收回成本,处于这种情况下的艺术家,一般不会被长期持有。而年轻艺术家的起价比较低,画廊投资十个人,只要其中一个人大卖,就挣回了成本。以北京季节画廊为例,2008年的张鹏摄影作品“睁着大眼睛的忧伤小女孩系列”十分投藏家的所好,当年便在各种艺博会、双年展上频频现身,代理张鹏的季节画廊那年就靠他一个人挣钱,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而作为艺术家的张鹏,从和母亲、女友合住的简陋小屋中走出来,换别墅买车,之后似乎再也没有听说过有新作面世。

 

1971年出生于内蒙古的夏俊娜,是1990年代崛起的年轻女画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艺术市场的明星,2004年-2005年一幅画作卖出40-50元万的价格,是海峡两岸的艺术经纪人争相订约的对象,个展应接不暇。这种传奇性的“成功”,面对商业市场的过度角力与竞赛,对一位纯粹的艺术家而言,伤害总是高过于利益。在一轮画廊空前大量抛售的打压下,现在的夏俊娜,销声匿迹,其画作的价格也一蹶不振。

 

靠发现、经营尹朝阳和夏俊娜的作品成功在艺术市场上掘到金的伍劲在今天回望过往,也提出“尽可能要与资本保持距离,尽量少地被消费掉,很快地被消费掉,也会被资本看不起”。而年轻艺术家如何不被消费掉,并与“被消费”战斗,是各种年龄的艺术家都会面临的问题,“为了换辆车?换个好房?抵制资本的侵入,骨子里要足够强大。”

 

朱其认为,商业化让年轻艺术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进行探索,70后艺术家靠的是人数规模的取胜,没有老艺术家的精神力量,新的人格模式也没有建立起来,“有新气象没有震撼性的东西。”而这代人的人文艺术学养底子并不深厚,在学校受的训练不是很系统,优秀艺术家需要了解中国传统和西方艺术史,他们在这方面的欠缺使得“即使没有商业化也搞不下去,商业化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从国外拿个语言模式过来加个人感受模式,没有语言形式突破能力,与徐冰当年刚回国时候的作品没什么区别,中国的这种社会转变,每个人的精神问题都没有能力深刻认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