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策展程序 2011-12-27 18:53:56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作者:王春辰 点击:
美术馆过去是以物为主,收藏好作品、保管好作品作为重中之重,而现在是以人为主,是如何为观众服务好为主。Moma是一家私人美术馆,但这仅仅是私人投资建馆而已,它并不是把它当做私产,而是以个人对艺术的热爱来建设美术馆。

王春辰:MOMA的策展程序

 

一旦展览通过,拓展部要根据募捐资源和对象定位来选定基金会、机构寻求赞助,这些长期与赞助机构打交道的人深知如何撰写赞助计划书、知道哪些机构会对哪类展览感兴趣、如何使得赞助者获得美誉度和社会公共形象;而公共教育部则根据展览来制定公共教育的内容,如活动、导览(包括单页、折页、海报、语音导览、不同语言的介绍资料)、讲座、相关电影、相关教育项目(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社会家庭)等等,他们也会根据公众的习惯来提出文稿的修辞,务使展览导览通畅易懂,避免过于学术词汇、生僻词汇等等,要满足一般受过教育的大众的接受能力。展览计划提议策展人在通过后,则要进行充足的研究,撰写文稿,梳理展览脉络,组织作品(从本馆收藏、从馆外借调,而外借作品则要化大量时间商讨,是否可行、有无替换作品、保险运算条件等等)。这些齐备后,材料交由Moma的出版部来设计画册,组织印刷。画册都会在展览开幕前完成,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他们在进行展览准备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精力是花在研究上,在研究中落实作品的所在、吃透展览的内涵、撰写研究文章、沟通外请撰稿人。每个策展人通常手上三两个展览项目在同时进行,展期一般都会在一两年之间,策展人助理会进行基本的资料整理、辅助研究等相关基本任务上。

 

他们的展览策划工作与准备工作以及展览开幕后的一系列公共教育项目,有一整套流程,严谨而有序、积极而富有效果。公共教育部会根据展览组织各类项目与活动,并统计观众反馈、反响以及意见,将公众的服务放在首位。既做好各种介绍资料、方便取用,又严格维持展场秩序,如特展不允许拍照,就要有展场人员告知观众。展场人员统一佩戴胸卡,有姓名、照片,统一服装,整齐肃穆,区别开观众的形象。既告知观众,又帮助观众,并留意观众的行为举止,如请勿触摸作品,也要维持展场安全。一般展厅门口都有说明牌,告知该厅最多观众人数,超过了,展场人员会告知后面的观众等候,做到有序、安静。展场人员属于馆内人员的一部分,维持观众进出、开馆闭馆事宜,其行为与形象是美术馆的重要形象,既谦和礼貌、认真负责,也规整严肃、落落大方。专业专业,就体现在这些环节上。国内的美术馆不知从何时兴起了外聘展场维持人员,由物业公司提供。这在管理上和对美术馆的功能理解上以及长期发展上,都需要再探讨。观众进美术馆,除了看到美术馆建筑和展览作品外,直接见到与接触的就是这些展场人员,他们的言行事实上就代表了美术馆的形象,美术馆的公共性是由他们在第一线给传递出来的,虽然他们多数时候是沉默的,但他们的作用不容小视。

 

Moma是按媒介来划分部分,那么各类作品归各部分收藏。摄影部的藏品就在他们办公室的隔壁,进出都要门禁锁,温度保持在低温上,藏有24000件作品。分门别类,放在一个一个铁柜里,彩色摄影则放在冷柜里,并包上锡纸密封起来。摄影部策展人日常可以取用研究,非常方便,有工作台、工作灯。其他部分也分别收藏作品,另外,Moma在昆斯地区建有单独的藏品库,储放大型作品。

 

Moma的档案收藏也非常齐备,每项展览完成后,各部门整理后交由档案部收藏入档,作为档案文献,供以后备查、研究。Moma的教育与研究中心收藏了丰富的图书、画册、资料,供馆内人员研究用,公众可以预约来查阅,非常方便,其公共性也体现在图书资料的开放阅读上。

 

美术馆过去是以物为主,收藏好作品、保管好作品作为重中之重,而现在是以人为主,是如何为观众服务好为主。这里面发生了很大的观念转变,也因此在相当的美术馆设计与日常管理行为中都会有所改变,也因此有了新的思路和做法,使得美术馆越来越亲和、越来越具有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美术馆博物馆在今天的发达国家里是一个崇高的文化平台,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其中工作的所有成员都有一种受人羡慕与敬重的社会地位。

 

2011年11月17日于纽约

(刊载于《东方艺术大家》2011年第12月期)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