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淼
回顾
此前已早有传闻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将接替郑欣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昨天,这一说法终于得到证实。郑欣淼2002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勉强可算得上10年。紫禁城里的这10年,郑欣淼主持了规模宏大的大修工程,下决心对故宫里面数不清、理还乱的文物进行全面清理造册,更是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也遭遇了令人难堪的“星巴克”事件和令人难堪至极的“十重门”。
主持故宫大修
2002年郑欣淼上任伊始,故宫大修即告启动。这也是故宫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整体大修,至今尚未完成。估计工程历时共18年,计划总投资达19亿元人民币。
工程期间争议不断,大到文物保护的理念,小到工程的某一细节,都会招致公众激烈讨论。
事实上,在郑欣淼出任院长之前,故宫博物院已经11年没有院长了。自1987年至1991年,考古学家张忠培任第四任院长,随后,院长一职即一直空缺至郑欣淼继任为止。用郑欣淼自己的话来说,“故宫已经有一整套机制在这儿”,似乎没有院长也能正常运作。然而,无论是大修,还是文物整理,都需要有一位主持者。就在日前出版的一份周刊上,郑欣淼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他上任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对他说,到故宫后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主持故宫大修。
当舆论把目光集中于发现故宫大修中埋伏着的种种弊端时,郑欣淼以大修为契机,开始对故宫所藏文物进行彻底清理的工作。大修开工后不久,郑欣淼即主持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并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造册,对故宫中的文物进行彻底清理。郑欣淼曾表示:“很多一直被视为‘资料’的宫廷用品,将在这次大修过程中被正式地纳入文物之列。整理完毕后,故宫博物院会统一造册,并向社会公开,以弥补大量藏品无法与公众见面的遗憾。”
提出“故宫学”概念
2003年,郑欣淼在南京博物院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故宫学”这一起初颇有争议的概念。2005年,《故宫学刊》正式创刊,这是一本专为“故宫学”而创办的刊物,创刊号上便是郑欣淼所写的《故宫学述略》,该文长达37000字。2009年初,郑欣淼将20多篇文章结集成《故宫与故宫学》在北京出版。
郑欣淼对“故宫学”的解读是:它不是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也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刻板研究,它直接面对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档案、文献等,是一门把故宫当作一个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
提出“故宫学”这一概念,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敦煌学”。一方面,有人讥讽这是“邯郸学步”,但也有观点认为,此举把故宫置于“故宫学”的视角之下,让研究者意识到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曾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而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会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
也许,正是基于此,北京与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不可避免。2009年10月6日,由两岸故宫合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举行,这是两岸故宫60年来首次合作,展览展出的246件文物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37件。郑欣淼在当年的一次专访中表示:“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雍正朝服像、‘为君难’玺、泥塑雍正像等均为大展的‘点睛’。”而此次合作的意义更在“点睛”之上,实为两岸故宫的“破冰”合作。此后,两院之间还开通了学术交流和刊物资料书籍的互换等机制。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