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开朗琪罗、吴冠中到村上隆
“会购买当代艺术的人有两种:一是捐给美术馆的有钱人;二是自家房子宽阔,为了填补太空旷的墙壁,所以想要买个艺术品的有钱人。”
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画满西斯廷教堂585.3平方米的天顶,大,意味着与神权匹配的艺术高度。
1937年,毕加索为巴黎世博会西班牙厅绘制了长7.77米的巨幅《格尔尼卡》,大,展示的是艺术家掌控画面的能力。
当波洛克1949年开始在铺在地上的巨幅画布上滴画时,大,意味着艺术家和观众都被卷入画中。
而在今天的艺术界,大,即是畅销。在最新出版的《艺术战斗论》中,村上隆指出:“在纽约发表作品一定得大。这是因为就美国来看,会购买当代艺术的人有两种:一是捐给美术馆的有钱人;二是自家房子宽阔,为了填补太空旷的墙壁,所以想要买个艺术品的有钱人。”
大,是艺术圈的VIP卡
因为尺寸太小,刘野的《天使之家》(29×22cm)在2011中国嘉德秋拍上流拍。同样是200多万,尺寸大一些的《小拇指》(60×45.5cm)就在北京艺融成交了。
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到处弥漫着争第一、做最大的情绪,艺术领域亦是如此。订购作品时,买家总不忘嘱咐艺术家“画大些”。各类比赛、群展征集作品时,也多会备注尺寸最好在1.2×1.2米以上。而拍卖公司总要能拿出一两件名家巨作来镇场造势。2011年秋拍,新成立的北京艺融就以一件5.09米长的吴冠中《长江万里图》来打响头炮。
在西方,画布有详细的规格。台湾画家陈景容在《油画技法1.2.3》中介绍了画布的大小比例:画布从小到大分为0号到500号,同号画布又有海景、风景、人物三种比例。海景画布采用黄金比例,风景画布采用“调和的凯旋门”比例,人物画布则接近正方形。
不过,这一规则在中国并不通行。画布是长是方,是大是小完全由艺术家自己决定。通常情况下,作品按照面积估价,一位美院的优秀毕业生的创作,大致可卖到每平方米10万元人民币,段位越高则价格越贵,如果要购买曾梵志等成功艺术家的作品,那就更像是一口价了,在一级市场上就过千万。
村上隆认为,做大的关键在于“作品的内在需要完整的内容、压力、构图方法或脉络等”。一般而言,越是成功的艺术家,就越多地创作尺寸较大的作品,这既是市场需求使然,也是一种技术上把控能力的体现。
对艺术家来说,画大画可能还有这样的心理动机:在艺术界,事业成功不仅仅表现在能把作品卖出去。这一点很多画“菜画”的人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艺术的成功还在于,创作者被当作艺术家看待,获得声望和社会认可。此时,创作巨幅绘画便是确认能力、确立地位的需要——成功不仅仅意味着艺术家的美学观念被同时代人接受,还意味着他向后世提供了可以流传的艺术典范。
藏家的部分心态与此相近,谁都希望自己得到的是旷世杰作,体现了一个时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而另一方面,拥有这种潜质的作品可以讲一个好故事,这也是艺术投资获利的重要条件。
与小型室内装饰画为敌
“做大”并不是当代艺术的首创,早在14世纪,为了装饰巨大的空间,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就开始接受委托,创作史诗般的巨幅绘画和大型雕塑。
波提切利的《春》(2.03×3.15m)和《维纳斯的诞生》(1.73×2.77m)是为美第奇家族的深宅大院度身定做的;《最后的晚餐》(4.39×8.54m)的尺寸配合到了圣玛利亚·格拉齐耶隐修院餐厅墙壁和屋梁的所有线条;《雅典学派》(5.79×8.23m)是拉斐尔为梵蒂冈宫开阔的大厅绘制的壁画。反之亦然,加上基座高达5.49米的“大卫”,在佛罗伦萨政府特设的委员会经过热烈讨论后,自然要被放在宏伟的市政厅门前。
大型壁画被佛罗伦萨画家乔治·瓦萨里称作“最神奇、最美丽、最有男子气概、最坚定、最长久”的艺术。做惯了“鸿篇巨制”的米开朗琪罗甚至瞧不起架上绘画,嘲笑那是“面向女人、有钱人和游手好闲者”的艺术。
20世纪,但求最大的潮流可追溯到毕加索。法国学者纳塔斯·埃尼施认为:“毕加索是英雄在现代社会的化身,他把艺术家的地位推到了至高点,从此以后,艺术家就代表着光荣、功绩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在这之前,这些只属于军队的高级将领、大企业家、大探险家、大诗人或者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