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展览现场
何森毕业于四川美院,在其早期从事过表现主义的创作,之后又对伤痕美术感兴趣,从事过观念艺术和波普艺术的创作,之后又创作了一批带着无聊感和厌世情节的女孩形象,从2004年开始转向对中国传统的探索,即用油画的技法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转译,探索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关系的各种可能性。2012年2月11日,他在北京今日艺术馆举办了自己的最新展览,这个展览展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艺术家艺术手法和思想演变的一个过程。
这个展览的主题叫做“对月”,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有一幅宋代的绘画《对月图》引起的,艺术家以为宋代是文人画的真正开始,宋之前的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成教化,助人伦”的现实意义绘画,其实和艺术家早先从事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相似性,而文人画相对来说有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宋画是中国文人画的开端,由此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基础。”,从这句话看一看出艺术家对宋画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同时也可以看出艺术家在这里注重的是绘画的“文人”属性和“审美”属性。
但有一点比较矛盾的是,文人画家他们作画的针对性不外乎有两点,要么是陶冶情操,是真正的热爱,另外一种就是表达出世或者入世的政治诉求与抱负,比如马远的绘画,最通常的说法就是艺术家哀痛国家被侵略,讽刺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所以有南宋的边角会之说,现在艺术家的作品是对这些传统绘画的转移和再创造,不知道艺术家的针对性在哪里,艺术家曾经说过:“正是对符号化、风格化的厌倦使我做出的这个反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艺术家在当初进行创作的时候,针对的是当代艺术的符号化、风格化问题,这就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特别是它是具有特殊的意义的,就像当年的政治波普一样,这个符号相对于西方来说它是非常有效的,同时相对于现在的国内情况来说,传统绘画还是牢牢的占据着艺术品市场的大部分江山;其二是,就像上面说的,艺术家在这里注重的是绘画的“文人”属性和“审美”属性,这两个属性对于解决“符号化、风格化”是否有效,还值得商榷,艺术家要走的路还很长。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