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摄影原作,价值已经过亿,靳宏伟说,收藏照片,除了运气以外,还要遵守“四项基本原则”。
靳宏伟在从事收藏之前是一名摄影师。
上世纪70年代,他就开始投身摄影,先是在部队当摄影记者,转业后又到《上海画报》当摄影记者和编辑。因为热爱摄影,1989年,只身赴美学留学,成为马里兰艺术学院163年历史上第一位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
尽管他认为摄影能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但它并不能解决生计问题,毕业后,靳宏伟成为一名生意人。直到2005年,他才回到摄影上来,因为他相信“相机不仅能成为认识世界的一双眼睛,也能带来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2月18日,这位投身收藏不到七年的收藏家,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展示了他的“成果”,“原作100:美国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摄影大师作品中国巡回展”囊括了近80位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的116张照片,其中不仅有亚当斯、布勒松、马克-吕布、萨尔加多、尤金-史密斯这样的西方摄影传统中大师之作,也有南-戈尔丁、梅普索普、辛迪-舍曼等摄影新锐的作品。
尽管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四站展出,但观众依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少职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带上冷光电筒或放大镜,脸几乎贴在相框玻璃前,以求从细部去真切感受原作的气场。
巡展半年多来,令靳宏伟感触最深的是,现在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对世界摄影大师的名字大多耳熟能详,对他们的作品如数家珍;不像他,在23年前刚进入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系时,以为安塞尔-亚当斯和卡迪埃-布勒松就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摄影家。
在展览画册的前言中,靳宏伟还讲了一个相关的小插曲:22年前,当一位留着小平头的家伙出现在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系的课堂时,曾经在韩国当过美国大兵的同学Paul问他:“你不是在中国搞专业摄影吗?怎么就知道两个世界摄影家?”他认真地回答:“我原来是个monk(和尚),因为不知天高地远,所以干上了照相这行。”
靳宏伟回想起当时这个无厘头的回答,猜想Paul估计理解成了——“因为天很高,地很远,只有照相机的镜头才能将他们拉得很近。”
四项基本原则
靳宏伟做摄影收藏,也许会有人认为他是一名摄影师,当然会收藏照片了,其实并非如此。
还是在马里兰艺术学院时,摄影系主任杰克邀请他到家中坐坐,到了杰克家,他彻底傻了,简直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原来杰克跟他的太太从1960年代起就开始大面积的进行摄影收藏,那时,他们还都是芝加哥艺术学院学生,生活并不富裕,他们把每一块节省下来的铜板都用于收藏。他们的收藏已经非常了得,据当时巴尔的摩太阳报报道,杰克收藏的很多摄影作品的价值都超过了巴尔的摩博物馆的收藏。
“有人说爱好收藏的人,不论男女或多或少都具有一番野心”,靳宏伟从杰克跟威廉的身上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一旦开始收藏照片,靳宏伟发现这是一项非常容易上瘾的活儿,当然也不排除好运气来临时“深度上瘾”。在“原作100”巡展最初,靳宏伟提供的116张照片占他当时收藏量的三分之一;而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他的收藏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如今这批展品约占他收藏量的四分之一。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时,靳宏伟在“感谢生活”之外,幽默而真诚的“感谢美国近年的经济危机”。
至于在短短七年内靳宏伟收藏了多少照片,“我自己也不搞清楚,买来了,就一摞一摞堆着,(大部分)还没有仔细整理。”靳宏伟说。
靳宏伟把自己摄影收藏比喻为“渔民撒网式”,争取一个不漏。20世纪摄影家的作品是他收藏的重点,因为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摄影史上90%的大家都出现在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