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隋建国:从新加坡到佩斯北京,是时候去法兰克福了 2012-03-10 16:08:1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成小卫 点击:
在外界看来,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作品,隋建国都会用不同的材料来塑造和建构他们,材料对于雕塑而言至关重要,隋建国驾驭材料则是别有手段。在他自己看来,材料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真实的情感,只有将最真挚的情感融入到作品里,才能让作品彻底“活”起来。

隋建国于佩斯北京展览现场

艺术家隋建国于佩斯北京展览现场

 

一向有劳模之称的隋建国在2012年伊始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展览计划。先是1月14日,把自己重达8吨的作品运到新加坡MOCA美术馆,形成个展《禁锢与动力》。紧接着回到北京搬了近20件作品进佩斯画廊,《隋建国》个展打响佩斯2012年春天的第一炮,汇集了隋建国从艺20多年来的主要重要作品,这也是佩斯北京首次为艺术家做回顾展。据隋建国透露,不少早期的作品现在都还在自己手里。他用了一个1000多平米的仓库加上自己的工作室来储存这些作品,那么2012年真的是时候了,隋老这次要来真的了。

 

回到1987:这些作品,你真的都见过?

 

本次展览是隋建国这么多年来的第一次回顾展,展览名称《隋建国》也非常完美的诠释了回顾展的主题,展出的近30件作品皆为隋建国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涵盖了影像、雕塑和装置等种类。佩斯北京很巧妙的为观众开辟了一条沿着时间脉络欣赏作品的回形走廊,在简单明了的过程中梳理出《隋建国》的足迹。跨越时间的界限,跟随作品我们从2012又回到了1987。问及这次展览的初衷,隋建国表示:展览筹备了很久,一方面佩斯北京的空间与光线非常好,很适合做这种大型的展览;另一方面是想让观众和一些朋友能有机会看到自己的一些早期的作品,很多早期作品很多人只是在杂志和网络上见过图片,却不知道实物究竟怎么样,就连冷林都说好多作品他没有见过实物。综合这两方面,隋建国和冷林认为该是让作品再跟大家见见了。当然,隋建国的艺术作品并不只是展出的这些,还有很多作品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展现。

 

禁锢与挣扎是隋建国作品的基调,无论是早期的《地罣》还是现在的《被限制的动力》,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呈现着一种被束缚的状态。著名批评家栗宪庭将他的创作分了三个阶段:1987-1996年是他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时期,代表作品有《平衡器》、《地罣》、《封闭的记忆》,《沉积的记忆》、《殛》;1997-2005年相当于是一个解放思想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中山装》系列,《衣纹研究》、《中国制造》《侏罗纪时代》《中国花园》系列;第三个阶段则是2006以后,隋建国对于岁月流逝所呈现出的焦虑和敏感时期,代表作品有《时间的形状》,《大提速》、《运动的张力》、《被限制的动力》等作品。

 

在外界看来,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作品,隋建国都会用不同的材料来塑造和建构他们,材料对于雕塑而言至关重要,隋建国驾驭材料则是别有手段。在他自己看来,材料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真实的情感,只有将最真挚的情感融入到作品里,才能让作品彻底“活”起来。

 

如果说第一阶段由于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对隋建国造成了困扰,使得他创作出了一系列以坚硬材料相互对抗为基础的作品,并试图以此来演绎这种挣脱与束缚。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创作对于隋建国而言应该算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开始回溯写实主义之源,将自己在央美所学的写实技巧充分运用到创作中。当问及为何直到这个时候才用写实手法时,他笑道:“因为我以前不会用。”乍一听,有点不敢相信,一个能让《中山装》“活”起来的人竟然从来不会运用自己的所学,然而事实就是这样。直到他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将《中山装》做出来,他才确认,写实体系也可以有新的用法。然而即便是在这一阶段,那种发自内心的焦虑与困惑让他仍难以回避,作品便成了最好的发泄,《侏罗纪时代》中恐龙在禁锢状态下的挣扎也成为此时隋建国内心最好的写照。

 

2006年10月15日是隋建国50岁生日,半百之年,隋建国忽然对时间和死亡充满了焦虑,这种焦虑心理的滋生,也让他做出了一系列与时间和死亡有关系的作品,“当自己做过这些作品时才发现,死亡真的没啥可疑虑的,但是我对时间的恐惧却从此挥之不去”,隋建国笑了笑。

 

【相关阅读】

佩斯量身打造《隋建国》 呈现大型作品回顾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