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美丽的公主”流浪记 2012-03-14 09:42:23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胡雯雯 点击:
1998年1月30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在举行年度艺术品拍卖会。其中一件物品有些不同寻常:一幅年轻女人的画像,用粉彩画在羊皮纸上,面积比A4纸大一些,裱在一块橡木板上。佳士得的拍卖品画册上写着:“德国学派,19世纪画作,价值12000至16000美元。”

左手大师的神作

 

无奈,卡普佐和休福曼只好带着画,骑着小摩托来到了巴黎圣日耳曼大街,求助于另一位世界级专家——帕斯卡·柯特,卢浮宫曾请他去研究《蒙娜丽莎》。柯特的独门武器是他自己发明的一种超高清摄影机,能将名画扫描成4亿像素的高清图片,在电脑上放大几百倍。这种摄影机还能探索到画面的深层。

 

柯特利用自己对大师画作研究得来的数据,通过数码技术去除掉年代留下的痕迹,分析出原画颜料的构成和密度,成功还原出了《蒙娜丽莎》当初画好时的样子。而对这幅画,他也应用了同样的技术。

 

他的摄影机还有一项功能:通过彩虹色的光谱滤镜,深入到画的内部,将其分解成13个层次,不同图层可以在不同光波下显现,从而将表层颜料遮盖住的细节挖掘出来。

 

研究这幅画时最有用的图层,是位于底部的,显现出素描草稿的那一层。“在素描线上我们可以发现,女孩的下巴、前额和颈部轮廓都被修改过,比原来的纤瘦了。这种绘画习惯在另一幅达·芬奇画的肖像里也发现过。”柯特比较了过去扫描过的达·芬奇画作,发现了这个共同点。

 

但是,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即一位同时代的,深受达·芬奇影响的画家,用了相似的笔法来创作这幅画?这个问题得咨询克里斯蒂娜。她是位意大利的艺术史专家,专门研究达·芬奇的学生和他画室雇员的作品。仔细观察这幅画的扫描件后,克里斯蒂娜发现了一个特别之处——肖像轮廓处阴影的笔法。“这些阴影的线条方向很奇特,是从右下往左上方向扫的,明显是出自左撇子之手。吉奥瓦尼·特拉非欧是达·芬奇的门徒之一,也是最能画出接近他作品水准的人,但他是个右撇子。”文艺复兴时期,左撇子画家屈指可数,其中能出这种大师之作的,只有达·芬奇。即使这幅画不是达·芬奇的,这也是某位极有艺术水准,而且竭力模仿其左撇子特征的神秘画家所画。

 

与此同时,继续研究画作高清图的柯特有了个新发现:画的左上角,被底色颜料盖住的地方,留着一枚不完整的指纹!达·芬奇的作品里,经常能发现指纹,他的标志画法之一便是用手指来涂抹颜料。瑞士洛桑大学犯罪学与犯罪法中心的阐柏教授将指纹提取了出来,进行了数码描绘,然后把它和达·芬奇的指纹一起放上了网,请他的同行和学生们共同鉴定。但结论都是一致的:“提取的指纹太局部,而且没有特征,无法鉴定其是否跟达·芬奇的指纹一致。”

 

又走进了死胡同。

 

这时,坎普突发奇想,能否找个专家重新描绘这幅画,看看它到底是出自几百年前,还是用现代方法仿制的。

 

英国罗斯金艺术学院的莎拉·辛普勒,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艺术导师之一。她擅长人体解剖学,懂得用与原作一模一样的材质和颜料复制古画。

 

辛普勒找来相同制法的羊皮纸,调配了文艺复兴时期所用的墨水,以及用矿物土自制的粉彩条,开始尝试复制这幅画。

 

“很明显,这幅画的作者拥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而且精通人体解剖学。比如说鼻子和耳朵的比例,眼球下方的轮廓,以及未成年女子特有的身体特征。”

 

达-芬奇对于人体解剖学的探索和了解,是众人皆知的。他称达·芬奇曾解剖过30多具人体,以一位美术家的观察力和超凡的绘画技巧,描绘了人体骨骼、肌肉、肌腱、神经、脉管和主要脏器,绘成了近200幅解剖图。他著名的《维特鲁威人》便是代表作之一。即使用现代医学标准审视,这些画稿也是相当准确的。

 

辛普勒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粉彩条的颜色留在羊皮纸上,而不是散落吹走。在目前发现的达·芬奇画作中,没有一幅是画在羊皮纸上的。最终,她尝试用树脂和蛋清作为粉彩的黏合剂,在红色颜料下先打了白色的底,并用手指去涂抹颜料,才成功地得出了原画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创新大师,但他也有很多糟糕的尝试。比如在《最后的晚餐》,他打破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在墙体上涂了一种特殊的黏合剂,而非传统的灰浆,然后直接作画。”如今我们来到米兰的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会发现餐厅墙上的“耶稣和十二门徒”已经褪色得快看不见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