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景观——读庞茂琨新作 2012-04-13 16:12:3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俞可 点击:
2010年,对于艺术家庞茂琨而言,是充满戏剧性和挑战性的,他不但在文化命题上要对应空间、时间的置换,他还要针对上海美术馆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前沿位置,来做出适合的艺术表达。

正是这样的原因,中国绘画仍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扮演着主导性角色,只是那些坚持沿用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家的自信心大都受到动摇,更多的艺术家或者穷于应对艺术市场,或者疲于参加各类展览,剩下来继续潜心于艺术思考或研究的人日趋减少,这似乎也表明一个征兆,有时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所折射出对艺术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有些地区的艺术家对技术的兴趣超过对文化创造力的选择,那艺术肯定会在相对保守的运行机制中生长。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期望着那些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的艺术家,在传统媒介中找寻出有意义的表达。

 

庞茂琨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企图重新在传统媒介中,结合其对当下艺术的认识,尝试一种可能的艺术家。他早期是接受正统学院派教育的佼佼者,对欧洲古典主义的研究,形成了他对绘画语言的全部认识,尤其是他深谙古典油画的传统之道,而提炼出个性化的细节,使其衍生出形式、色彩、透视、造型的独特视觉,引发了人们对他绘画的普遍好感。可以说,上个世纪,中国人对传统的欧洲绘画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建立在还原真实的基础上,多数人并不了解,我们看到的那些古典绘画,真正表现的是隐藏在真实描绘之后的主观臆造的抽象精神,以及人物刻画中的宗教内涵。今天,大家对欧美艺术的发展及思想的认识,仍然充满着意想不到的误读。从这个层面看,庞茂琨所表现出来的绘画才能,还是有效地衔接了油画语言在文化解读过程中的差异,让技艺蕴含在描绘的形式中,来表现出我们关于绘画历史的联想。因此,过去我们面对庞茂琨作品时,总是把他与欧洲绘画联系在一起来进行评价,而很少关注他在这过程中的实验。直到最近,艺术家用颇为离谱的表现方式画出的大量新作,才使我们认识到他在艺术理论以及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开始有些叛逆性地对他的绘画进行重新的编码。虽然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不能对他的新作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重组和置换的画面组织结构中,庞茂琨所调动的图像资源已经开始背离他原有的轨迹。

 

由此,庞茂琨再也不是一个描绘优雅,充满古典情怀的艺术家(尽管他还没能完全地与过去产生彻底的决裂),他已经开始有取舍地借鉴艺术的历史,将对传统的体验转变为现实的体验。同时,他通过作品产生视觉上的不愉快,来改变人们对他的熟知,并使观者面对陌生的图像而产生联想。他创作的“巧合系列”、“蜕变系列”、“邂逅系列”等作品就表明了他与当下社会,与真实个体直接联系的决心。这是一种极端的描绘方式,它使我们联想到,庞茂琨这个定位于学院派的追随者开始反对自己,因为他意识到,绘画中太多的自我内心体验,在今天是缺乏说服力的,艺术必须虚拟出另一种真实,这当然也不是现实中的现实,他要假设的画面不是线性的叙事场景,而将错位的时空结构来构成咄咄逼人的视觉印象,让读者在他绘画的阅读中感到费力,产生障碍,并阻断那些长期以来,解读艺术的惰性。他开始否定过去一系列极其美丽的绘画作品,尽管在他的新作中仍有不可思议或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他试图尝试新的观念。艺术家认为,常态的美好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显得平庸。庞茂琨在他的画面中,引发受众提出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提供研究的案例,让绘画不仅仅只是回忆和审美。所以,他开始重新寓意人物形象,重新假设空间,重新定义他对文化的理解,把传统技艺的油画与绘画中的观念重新阐释,虽然他并没有抛弃自己娴熟的技巧,但他强调用技艺获得解脱,从而加强了作品中的隐喻。

 

在这样的前提下,艺术家假设出的画面空间是冰冷和空洞的,它没有正常的三维结构,这对过去一直坚持传统绘画原则的他是无法想象的。由此看来,重新编辑出画面的空间关系,让绘画中的人的情感、风景和静物,游离于固定的模式,形成一种新的三角关系,来摆脱传统方式,这无疑为庞茂琨的作品释放出种种可能性。当然,否定自然属性的空间,暗示出艺术家的观念,并不一定对应了当代艺术的绝对精神,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就是艺术家用违反常规的描绘,用错误符号反映现实社会的错误,不失为在观念表达中的选择。这里面也表达出艺术家对现有体制、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的反响,也反映出他在绘画中的思想强调。正如艺术家在谈到他的创作时说“我并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的描绘者,我的创作没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方向,我所有的表达是朦胧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我只是想同观众一起,来探讨我们生活中的困境,分享我对社会的种种猜测。”由此看来,绘画中的隐喻和表达是建立于空间结构上的,庞茂琨正是利用冷空间来刺激观众,增强他作品的社会内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