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廊业踟躇前行 2012-05-03 10:21: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素娜  点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画廊业在经历了2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后,目前数量已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整体实力仍然很弱,形成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画廊屈指可数。随着拍卖行业的持续火爆,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严重的一、二级倒挂现象......

高税收:画廊主的心病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逐年增大,不过,泡沫严重、价格虚高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有热钱的推动,也有二级拍卖市场的炒作和一级经营市场的现实困难。作为沟通艺术品交易两端的中间环节,中国拍卖业和画廊业几乎同时起步,但经过多年发展,前者正如火如荼,后者却一直踟躇不前。

 

“对画廊来说,很大的问题出现在税收上。”有画廊主表示,高税收使部分画廊与拍卖行相互勾结,为偷税、漏税而暗箱操作,扰乱市场。

 

据了解,不同于拍卖行的“中介”行为,国内画廊业的身份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它在工商注册中,仍属于“工艺美术”类别,这就决定了它要和古玩店、字画店一样需以营业额交税。虽然国家今年已将艺术品进出口关税从原来的12%降至6%,但在国内进行艺术品销售仍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若艺术品的历史在100年以上,则不需要缴纳6%的进口关税,只缴纳17%的增值税即可)。“对于一个年营业额在80万元以上的画廊来说,至少需要交纳3种税,即帮艺术家交个人所得税,将画卖掉后按营业额交纳17%的增值税,剩下的净利润还要交企业所得税。重重赋税加起来,已把画廊的利润挤压得所剩无几。所以,很多画廊就会想尽办法去规避这些税收。这也是导致艺术品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画廊主说。

 

那么,“规避”是如何进行的呢?“画廊可以找个小拍卖公司达成协议,将他们的画作放到该公司拍卖,上拍后再全部由自己人买下。”艺术家褚建南介绍,上述做法一是为了避税,二是为了获得交易纪录,三还可以得到拍卖行的销售发票。“把画送到拍卖行其实就是走一个流程。交易完成后,画廊需向拍卖行交纳3%的个人所得税和15%的佣金,但是佣金可以协商,一般只需交纳一半。这样算下来,画廊卖出一张作品总共只需缴纳10%的税,而且合理合法。”

 

“税收高了,画廊对艺术品的价格自然就会有所提升,精明的藏家是不认可的,所以成交率就大打折扣。”佩斯北京的工作人员说,“投机与炒作也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充满泡沫,令很多中外藏家望而却步。价格虚高制约了艺术的发展。”

 

快速生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中国的艺术家和画廊业推上了世界的竞争舞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中国的艺术家们还在微弱的白炽灯下画画时,他们中能卖出画作的人寥寥无几,作品也是“物美价廉”。但是,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外来资本和本土炒家的协力下,却踏踏实实地被“爆炒”了一番。短短20年间,那些在当时廉价出售的作品,价格早已翻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我们的价格大大阻碍了艺术发展。国外藏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帮助,但如果价位太高,中国艺术家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就会减少,这就导致了市场的边缘化。”林松说,国外比较活跃的画廊都有一定的倾向性,真正有实力的博物馆和大学等机构不会贸然跟进,也不会轻易地去投资中国艺术家。而一般的画廊和投资者又是图利的,即使想进行一些合作和交流,也往往因为作品太贵、成本太高而无法形成平等对接。商业是一把双刃剑,它确实对艺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如果价格虚高就会阻碍它的交流门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